2018年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35哲学通论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真理
【答案】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2. 国体
【答案】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 二是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国家的根本性质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的。不同类型国家的宪法对国体的表现方式却很不一致。①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通常以“主权在民”“全民国家”等超阶级的字样规定国体,否认国家的阶级本质; ②社会主义国家则公开表明国家的阶级本质,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我国的宪法第一条规定:我国的国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 联系
【答案】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4. 感觉
【答案】感觉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如颜色、形状、声音等)和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答案】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①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②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只是
对客观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发展阶段、某些方面、一定层次或程度的正确反映,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6. 内因
【答案】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7. 意识
【答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 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意识来源于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物质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物质发展。在阶级社会里,反映社会现象的意识一般具有阶级性
8. 外因
【答案】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朴素唯物主义是指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是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10.方法论
【答案】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大?
【答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为重大原因在于:
(1)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①理性认识需要检验
毛泽东指出:“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要检验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唯一的途径就是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②理性认识需要发展
一方面,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发现理性认识的不足,纠正理性认识的偏差,使理性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只有从实践中汲取新的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
(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必然归宿。
①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要是认识不致仅仅停留在观念形态的理论上,要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也必须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认识辩证过程中的第_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1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案】(1)区别
①含义不同
市场经济是指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②侧重点不同
市场经济侧重于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侧重于经济形态,是指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其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
③产生时间不同
商品经济的出现在时间上先于市场经济,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时才形成了市场经济。
(2)联系
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13.简述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