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35哲学通论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质
【答案】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使这一事物是它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某物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它就不是原来的某物而变为他物,而他物也具有了自己质的规定性; 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
2. 社会结构
【答案】社会结构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 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卞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3. 政体
【答案】政体是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等,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 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差异。
5. 条件
【答案】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周围的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6. 交往关系
【答案】交往关系是指社会交往关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所构成的,人类个体之所以构成社会就在于人类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
(1)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基础
各个层面的社会交往关系都是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并且构成物质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社会交往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直接或间接同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依其同物质生产联系的密切程度而展现为不同的层面。主要有:生产技术的社会交往,经济的社会交往,政治的社会交往,精神的社会交往。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交往各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切断的,因此,各种社会交往形式也必然是彼此交错的。
(2)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和制度化
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是指无限制的交往形式的可能性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下以特定的形式现实化的过程,这同时也是社会交往关系客观化的过程。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表现为诸种形式,形成社会制度体系的诸多层次。社会必须在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能保障物质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具有稳定的秩序,要求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具备稳定的结构。社会交往的秩序和结构,是通过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建立的。
总之,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交往即交互作用的产物。用人类个体之间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交往活动说明社会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7. 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不仅同一事物中的各个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且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在事物内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力一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8. 技术社会形态
【答案】技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按此标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9. 生产资料
【答案】生产资料亦称生产手段,是指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0.假象
【答案】假象与事物的本质不一致的现象,一般称为假象。
二、简答题
11.如何理解马克思曾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过的观
点。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时代性
①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尽管离不开创立这种哲学的哲学家个人,但从根本上说来,是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的;
②它同那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有些哲学体系中包含某些编造和冥想的成分,但从这种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2)功能性
①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途径,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③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
12.简述相对静止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案】相对静止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1)相对静止原理的内容
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论运动,我们就不知道什么事物在运动或这是什么形式的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物质的多样性是从物质的永恒运动中产生的,但只有在物质的相对静止中才能显现出来。绝对运动是产生形形色色的不同物质形态的根源,而相对静止则是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区别事物,对事物进行确定的分析,并把握其确定的性质。
(2)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原理的意义: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和量度,是物质分化的前提和条件。由十物质在运动中存在着静止这个方面,才能形成物质的多样性。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但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