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611社会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3. 安全阀机制(刘易斯·科塞)

【答案】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即在不毁坏社会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它也是科塞用以证明冲突具有正力能的有力例证。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

4. 信度与效度

【答案】(1)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若在同等条件下,对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其结果相同,那么测度是可信的。

(2)效度是指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测量效度是指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

②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程度上应尽可能重合。

5. 标签理论

【答案】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

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二、简答题

6. 请简要叙述城市化道路的几种主要观点。

【答案】(1)城市化道路的含义

城市化道路,在中国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

我国官方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一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镇)。

(2)中国城市化道路主要观点

①小城镇重点论

该观点认为,我国应当主要依托小城镇来实现城市化。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在中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依靠现有的城市根本不可能,新建城市也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因此,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②中等城市重点论

主张选择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道路。走西方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容易出现现代城市病; 而在农村就地实现城市化,由于传统农业社会惰性力太强,阻力太大,同时自然条件也不允许。只有采取“中间突破、带动两头”的办法,即直接有计划地建设和发展中等城市,才能解决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③大城市重点论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城市化的现阶段,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具有突破人为控制的自然冲动,以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为基本模式; 而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后,城市化则表现为集中度相对分散化。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第一阶段,不具备分散发展小城镇的条件。

④并举论

进入90年代以后,上述观点在继续交锋的同时,也出现了相互取长补短的趋势。“并举论”,即我国的城市化应当走大、中、小城市(镇)并举的道路的观点,便是在分析以上各种观点利弊基础上提出来的。

(3)以上观点各有道理,又都存在一定缺陷。比较而言,“并举论”似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城市化的国际惯例,但鉴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分割政策,旧体制与政策的滞后效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改革只能循序渐进,这就必然对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产生影响。

7. 性社会学所说的性,与你的日常认识有哪些异同?

【答案】(1)在性社会学的视角下,其含义主要包括:

①性是一般存在,不是特殊现象;

②性是社会化的行为,不是单纯的生物属性;

③性是人际活动,是网络化的组织,不是个体的独自行为;

④性是情景中的现象,不是随心所欲; 是初级生活圈的构成之一,

(2)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

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性”这样一个概念与词语。后传入中国,才逐渐地被使用和发展,直到今日。不是独立行为。经日本的译者把英文sex 翻译成“性”,

8. 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是怎样的?

【答案】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范本,告诉社会成员做事情的规矩、规则是什么。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而且,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着、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文化还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蓝图,人们做事情或多或少都在依据文化的蓝图。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1)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小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2)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社会习俗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 民风即民问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 民德中还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 乡规民约是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的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

此外,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值的判断,即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成员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9. 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答案】城乡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

(1)优势发展的原则。中国地大物博,一个地区总有自己的自然资源、人文地理、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只有寻求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城乡社区,这种发展才能持久。

(2)整体发展的原则。即要对城乡发展通盘规划,使城乡社区有机地匹配组合,发挥出比它们各自简单地相加更高的社会效益。

(3)互益发展的原则。一个城乡社区的发展一般应以增益其他社区为前提。如一个新城市的建立,就要考虑它对于周围乡村发展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