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11社会学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表现性角色
【答案】表现性角色是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表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角色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道德,实现着社会的稳定。表现性角色的承担者往往对自己的事业抱有理想,怀有浓厚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之所以履行角色的要求,主要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义务感,而主要不是着眼于报酬。
2. 非正式制度
【答案】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因为他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3. 主干家庭
【答案】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己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4.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5. 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其特征包括:①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求某种社会变革。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认同。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二、简答题
6. 社会政策调整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社会政策调整的方法主要包括:
(1)政策替代。政策替代即用新政策取代旧政策,但政策所针对的问题不变。
(2)政策合并。政策合并是指旧的政策作为整体虽被终止,但其部分内容仍然适用,因而被合并到其他政策中。
(3)政策分解。政策分解是指将原来的政策的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各自成为一项新的政策。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旧政策内容庞杂、目标众多而影响政策效果时。
(4)政策缩减。政策缩减是采用渐进方式对某一政策加以终结,这样可避免仓促终结所可能产生的剧烈反应。
7. 简述社会学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理论模式。
【答案】目前,社会学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大致上有三种主要模式,即结构功能主义模式、社会冲突论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
(1)结构功能主义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均衡,它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对社会系统发挥功能的、相互联系的各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子系统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结构功能主义非常强调共同价值观与信仰对于社会运行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大致上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
①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②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质,过于强调物质消费以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把物质占有看成是舒适与快乐的源泉,因而西方文化与环境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③关于环境状况的研究需要广泛探讨人们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
④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时,社会系统会自动调整以建设性地回应环境威胁;
⑤转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2)社会冲突论模式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系统内部的紧张与对立,它认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强制基础上的,社会系统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平等,特别是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掌握权力的人总是压制没有权力的人,并规定着社会上“适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控制着整个社会的进程。
社会冲突论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是:
①社会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掌握权力的精英影响着社会事件,他们通过控制经济、法律以及环境导向,设定区域及国家层次的议事日程;
②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
③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制造环境威胁;
④全球环境危机正是全球则富与权力分化的直接后果;
⑤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这既是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也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种策略。
(3)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过程的、动态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在建构主义者眼里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基本上是人们经由特定过程建构出来的,并且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建构主义阐释环境问题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是一种文化现象;
②这种文化现象总是通过特定的、具体的社会过程,经由社会不同群体的认知与协商而形成的;
③由于具有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人对于环境状况的认知不一样,所以“环境问题”一词本身基本上是一个符号,是不同群体表达自身意见的一个共同符号;
④特定的环境状况最终被“确认”为环境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小同群体之间意见竞争的暂时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源于一系列互动工具与方法的使用,并且涉及到权力的运用;
⑤我们与其关注口前环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倒不如分析是谁在强调环境问题,对“环境问题”进行解构很有必要;
⑥解决特定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利用科学知识、大众传媒、组织工具以及公众行动成功地建构环境问题,并使之为其他人群所接受,进入决策议程,最终转变为政策实践。
8. 什么是社会运动? 从历史上看,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这一趋势的成因是什么?
【答案】(1)社会运动的含义
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
(2)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
从历史上看,尽管传统社会中也有社会运动,但总体而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运动的发生要频繁得多,社会运动的总量要多得多,单个社会运动的规模、组织化水平和持续时一间,也是传统社会所无法比拟的。随着人类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运动的“繁荣”趋势也在不断加强。
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是组织化和一体化。不同于以往的隔离与零散状态,组织化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运动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它超出时空,阶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社会运动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更能达到社会运动的初衷。
(3)社会运动发展趋势的成因
社会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的繁荣,与现代化所造成的社会新趋势有关。比起传统社会,现代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