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617社会学通论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角色距离
【答案】“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2.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3. 索引性表达
【答案】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4. 非正式制度
【答案】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因为他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5.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二、简答题
6. 如何理解社会转型是发展理论的新的议题?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社会转型是发展理论的新的议题:
(1)转型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无论在起始点还是现实的结构性制约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逻辑上,都有着明显的独特性。
发展理论的宏观脉络,往往来自于比较历史分析,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都是如此。如果从比较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必须将其置于一个基本的背景之中,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现代性的形成与扩张。在现代化理论看来,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在发展理论那里,虽然发展理论学家们没有更多地讨论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但其设定的发展目标与过程,暗含的仍然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
(2)而转型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却并非是从传统社会开始。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社会主义运动不是与现代性毫不相关的,恰恰相反,社会主义运动是对现代性的一种独特反应,作为文明的一种形态,它用新的框架组合了诸多的现代性因素。哈耶克就认为,极权主义起源于一种过于相信理性能力的认识方法,一种基于这种认识方法的政治经济支配。而我们知道,对于人的理性的崇尚,恰恰是现代性的核心内涵。
(3)在阿伦特对极权主义体制的分析中,无论是作为极权主义体制基础的“群众”,还是其组织形式与意识形态,都可以在其中发现现代性的元素。而且,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社会主义几乎都是诞生在落后国家,至少以现代性的眼光来看是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们也几乎无例外地承认这种落后性,并由此引发了种种的“赶超运动”。
(4)现代化理论中的趋同论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方向”上的趋同现象,并将其归因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与必然后果。但实际上,从现代性的角度说,这两个似乎针锋相对的文明本身就有很强的亲和性。
7. 西方社会运动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这些理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及其观点对比主要表现为:
(1)资源动员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前,社会学家解释社会运动时,多强调集体性的受挫和抱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家指出多数社会成员都会经历一定程度的受挫和紧张,但社会运动却只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这说明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不满和抱怨本身,而在于社会成员能否有足够的资源把不满转化为运动。这就是资源动员理论最基本的视角,其代表人物有麦卡锡和扎尔德、甘姆森、蒂利等人。这种理论范式把社会运动研究置于下具性的、功利主义的自然科学传统之中。具体来说,资源动员理论与传统理论有两个关键的差别:
①支持运动的基础。传统理论认为,满怀怨恨情绪的人本身就是支持运动的最重要资源,社会运动的出现就是因为有这些想寻求变革的人群。但资源动员理论认为,运动成功展开的最关键
之处并不在于愤愤不平的一般公众,而在于尽管人数较少,甚至可能置身局外,却掌握着许多重要资源的支持者。这些来自中上阶层或政府机构、大学、传媒或基金会的支持者足以调动起大众的不满。
②社会运动的策略。传统理论认为,社会运动必须用大量时一间和精力来与政府讨价还价,有时甚至要威胁当局接受变革。资源动员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对社会运动的策略的强调是非常不够的。事实上,除了传统理论提到的那些运动策略外,运动领袖还必须想尽办法获得活动资金,保护和增强成员们的忠诚并增加成员的人数,与目标相似的其他组织建立联盟,充分地运用大众传媒,针对不同的运动类型以及每一运动的不同阶段决定相应的行动手段。
(2)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以奥尔森模式为基础的个体功利主义模型假定集体认同感是不存在的,但实际上,社会行动者是“嵌入”在集体认同感之中的; 社会行动的参与者并不是社会动员者手上的木偶,这些参与者会自己建构起行动意义。因此,在资源动员理论中的理性行动者面临着利用他人的努力而“搭便车”的困境,在社会建构理论中,行动者因其对意义的建构而积极参与到了运动中来,并产生了一种集体的命运感。
资源动员理论是企图将人类行动尽可能地放在以功利主义模型和工具性模型为特征的自然科学的框架中来解释,而社会建构理论则是强调对人类行动的独特意义的主观理解。
8. 简述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
【答案】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社会结构的性质
社会结构的性质是指社会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就是说各个层次的成员与其地位间的关系是固化的还是松散的。如果一个社会在制度安排上不鼓励,甚至限制社会成员的流动,那么社会流动的频率和多样性就会受到限制; 反之,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流动就会活跃得多。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一个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在比较封闭的范围内生活,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中,新的机会不断出现,社会流动也频繁得多。
(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向上流动的推进器。现代社会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基础的社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几乎成为进入更高社会层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接受较好教育者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更大。
(4)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对于人的社会流动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在传统社会,家庭的经济状况、父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会直接影响子代的地位获得,这是先赋因素在发挥作用。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家庭也是影响子代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