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首先对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 Milne-/Edwards, 1871)三种染色体数目的雄性个体(2n=50, 2n=51, 2n=52)进行了核型分析,发现其No.1常染色体有三种类型:1. 一对中着丝染色体(M,N)2. 一条中着丝染色体数目的减少,端着丝粒染色体及个体染色体2n数增多(2n=50→2n=52),反之亦然。但染色体总臂数(N.F值)不变。其次,对其中2n=51(即No.1为一条中着丝染色体)的个体进行了G带及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es, SCs)研究。G带带型研究表明,从No.2到No.24各对常染色体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G带带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有另外两条端着丝粒染色体,其G带带纹分别与No.1(M)染色体两臂的G带带纹相吻合。SC电镜研究表明,在粗线期核内出现23个完全配对的二价体(bivalents),一个XY二价体和一个三价体(trivalent).以上结果符合于染色体的罗伯逊式变化规律。故本文经G带和SC研究首次证明棕色田鼠核型变化中确实存在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并对其进化方向进行了探讨。第三,几乎所有SC上发现有着丝粒和端粒存在。对此笔者认为,SC标本制备过程中固定液PH值的调节极关重要。第四,所有观察到的三价体都为顺式构型(cis configuration).另外,本实验棕色田鼠的睾丸从外形来看,除1例外,其余都属于正常。因此本文根据该鼠(2n=51)所携带的易位染色体的数目,三价体的构型以及睾丸形态的比较,对该鼠生殖力作了分析。 本文首次发现棕色田鼠No.1常染色体多态引起个体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证实No.1常染色体发生罗伯逊易位,我们认为进化方向是罗伯逊断裂(Robertsonian fission);肯定了在SC制备过程中PH值的调节对着丝粒的显示十分重要;认为易位对该鼠生殖力影响不大并提出SC三价体上出现的侧臂不一定就是着丝粒融合的产物,也可能是着丝粒断裂的产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