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棕色田鼠第一对常染色体多态及亲子X性染色体传递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棕色田鼠,染色体多态,罗伯逊易位,XO个体

  摘要

本文对46只棕色田鼠(Microbus mandarins)三种性别类型个体(XY、XX、XO)的染色体类型及染色体数目进行了大量分析、比较和研究。发现在XY雄性个体中,X性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XSM),XO雌性个体中的X性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XM), XX雌性个体中较长的一条X性染色体为XM,较短的一条为XSM。第一对常染色体极不稳定,正处于激烈地分化和进化时期,其普遍存在三种多态类型:①M、M(含一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②M、T、T(含一条中部着丝粒染色体);③T、T、T、T(不含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类型相同的个体,其染色体数目随第一对常染色体类型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地改变。本文分析第一对常染色体发生罗伯逊易位(很可能为罗伯逊断裂)是引起个体染色体数目及类型多态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成为棕色田鼠染色体及核型进化的重要机制。本文在某些XX、XO及XY个体中均首次发现一条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的存在。当性染色体组成及第一对常染色体类型相同时,无论含与不含这条染色体,其个体染色体数目相等。本文认为这条小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是起源于父源XSM染色体的一条常染色体,是由于XM XSM雌性个体中父源XSM染色体的优先失活到部分缺失而形成的,其继续缺失形成一条小的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即为不含小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的XO雌体,染色体类型演化方向为SM→M→T。可见棕色田鼠中XO个体的形成可能是由于XM XSM雌体中XSM染色体部分缺失的结果。同时,在以上基础上证实了XO雌性个体完全可育,并对XX及XO雌体中的X性染色体亲子传递及其育性机理做了进一步探讨,支持关于XM染色体上存在雌性育性基因的推测,认为XSM染色体上可能含有致雄基因,后者对前者为显形。而正是由于XSM染色体上致雄基因的丢失导致小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成为与性别无关的常染色体。Y染色体对雄性性别决定似乎不起作用,它在雄性个体中存在与否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