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从对《诗经·国风》的研究看王质《诗总闻》

关键词:王质,《诗总闻》,《毛诗》,《毛诗序》,朱熹,《诗集诗》

  摘要

南宋王质《诗总闻》自问世至今,研究者寥寥。尽管此书在宋学《诗经》研究废序派中的地位及影像不如郑樵的《诗辨妄》、朱熹的《诗集传》,但从中能够了解到当时《诗经》研究的状况,发展的趋势,也能够得到一些《诗经》研究的有益借鉴。故而笔者选取了《诗总闻》中《南》、《风》两部分(即《毛诗》的国锋部分),力求通过对这些部分具体方法、观点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对《诗总闻》这部书有一个全面而清晰地认识,在《诗经》研究史上给他以应有的地位。 本文共有四部分组成。 首先,笔者对《诗总闻》的作者王质及本书的体例进行了介绍。了解王质的生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同时笔者对《诗总闻》图特的体例作了必要的说明,并分析了这种体例的优略之处。《诗总闻》共二十卷,将三百篇分为南、风、雅、颂四类,作闻南、闻风、闻雅、闻颂与其首。对每一片的解说又分为十闻(即音、训、章、句、字、物、用、跻、事、人)及总闻,并随文注释。这种体例有它条理清晰的一面,又失之分类过细,缺乏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 笔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诗总闻》产生的原因。其一是汉代毛诗派《诗经》学到宋代,已到了穷途末路,毛诗派学者以当时的政治、伦理为标准而对《诗经》进行了批评,以及为达到美刺目的而采取的穿凿附会的办法,已不再被宋代学者所接受。本文还通过具体分析说明了王质对《毛诗序》的取舍。宋代思辨学风的兴起,学者起而疑《毛诗》及其序、传,到南宋产生了郑樵、朱熹这样的废序派代表人物。这是《诗总闻》产生的又一原因。而朱熹《诗集传》则对此书有更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去序言诗,采用叶韵说,以及体例安排等方面。 再次,本文论述了《诗总闻》在解诗上的特色,归纳有四。其一,"即辞求事,即事求意"的读诗理论。这里,王质提出了《毛诗》序、传的弊端,提出"说诗当即辞求事,即事求意,不必纵横曼衍。"读诗不必拘古,注重从吟诗诵读中领略诗旨。其二,已朦胧的文学眼光读诗。王质多处征引后人诗文来解读《诗经》,训释词语,考定名物;从语势、语气上揣度诗味及语词风格。其三,解诗方法多样化。包括以史证诗,以地理知识证诗,以风俗证诗,以及《诗经》中不同篇章的比照研究。其四,以世态常情来理解诗。王质在前人的基础上,是《诗经》研究有所改观。他重视了《诗经》的文学性,诸多的解诗方法对后世《诗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并且使作为圣典的《诗经》走进了人世间,接近了凡夫俗子的喜怒哀乐。 最后,本文指出了《诗总闻》存在的不足。思想没有成熟的一个体系是本书最大的问题。这造成论诗没有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作为废序派的学者,王质有能力去序言诗,敢于对先人的学说加以怀疑和否定,而作为封建帝王的忠臣,他又被封建的思想礼教束缚着。兼有这两种气质的王质在解说《诗经》是必然会出现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再者,正确地说诗理论有时与说诗实践脱节。有时以己之附会代替《毛诗序》的穿凿。由于仅仅具有朦胧的文学意识,有时对诗理解过实,而摒弃了文学的空灵与遐想。多种说诗方法也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王质的《诗总闻》,对《毛诗序》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其勇气与胆识是可嘉的。在对诗的解说中,一些见解是值得肯定的。而本书更大的贡献则在于它提供了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多样的说诗方法。作为南宋废序派的代表作,它是相称的。然而,矫枉难免过正,社会与时代的局限,加之自身文学思想、哲学思想体系的不够完备,都是书中存在着前后地、抵牾和不甚正确的观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诗经》研究而言,是不足取的。但对于这些不足,我们应以现代的眼光来求全责备,这些瑕疵毕竟也不能遮盖《诗总问》中那些充满睿智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