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司空图禅宗思想与《诗品》

关键词:无

  摘要

在美学史上,司空图的诗品首先倡导和礼赞了一种冲淡、自然的美的理想。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美学的源头和滥觞,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审美趣味的一大转折。同时,司空图以禅喻诗,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韵味说,深刻影响了苏轼、严羽、王士祯、王国维的诗歌理论。司空图关于诗歌风格和意境的理论受到了后人的极大推崇,《诗品》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占有极崇高的地位。《诗品》的产生,韵味说的提出皆与他的禅宗思想有直接的内在联系,而这一点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和否认,甚至鱼目混珠,以为道家思想是《诗品》产生的内在根据,以致对《诗品》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澄清《诗品》的思想渊源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从司空图大量诗文的内证材料如手,证明司空图不仅和佛教律宗、密宗等宗门人物多有接触,而且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禅宗思想,他对禅的南北分宗,禅的直指人心的心性之学,"不着一宗,尽得风流"的不立文字说,禅的"驯化人性"的独特教化作用,皆有深刻的认识,这一系统禅学思想正是《诗品》的思想渊源。 揭示了禅宗思想后,本文指出司空图的思想是十分复杂的,他早年醉心于当官,五十岁以后遁于佛道,在他身上儒释道三家思想获得了统一。那么,他是怎样解决儒家入世和世道出世的矛盾的呢?本文指出,他引进了佛教居士理论:等同凡圣,出入无碍,做官修道两不相妨的理论,从而消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出处行藏的矛盾,形成了中国式的兼摄儒释道于一身的居士人格,这种居士人格的表现是,出可以做官为中书居人,入可以象个隐士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内心又在参禅悟道,"理到忘机近佛心",不读经,不修炼,做一个诗酒风流的快活"道人",大节分上还可以以身殉君,"绝食而卒",赢得一世高洁之名。本文认为居士人格不是司空图的个人现象,前有王维白居易后有苏轼等待一大批追随者,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人格模式。居士司空图的《诗品》的艺术精神正是反映了居士的艺术精神。 本文第二章从《诗品》本身立论,证明《诗品》的哲学精神和艺术精神是禅宗居士精神而不是道家精神。《诗品》中的"道"不是道家"究天人之际"的天道,不是道教彼岸性的成仙之道,也不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学家玄远之道。而是一种运水与搬柴,无非是妙道(庞居士语),是一种活生生的逍遥快乐生活。"一客荷樵,一客弹琴","筑屋松下,脱帽看诗",是居士们诗酒风流的生活之道。 本文既而指出,《诗品》的艺术精神,《诗品》的内在主体精神是居士精神,而不是庄玄精神,《诗品》中的主人公是别墅隐士,而不是茅屋隐士,他反映了唐宋元的文人时代精神,而不是上古隐士和魏晋风度。 紧接着,文章分析了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韵味说,指出司空图的"象外"理论是以禅喻诗。司空图以禅喻诗的理论认为,禅道不可言说,诗道"岂可容易谈哉!";禅将直觉表现,诗讲直至所得;禅讲不立文字,诗讲"不着一宗,尽得风流";禅道不可把握,意在象外,诗道"尤难",蕴在象外;体会禅旨只能靠顿悟,把握诗歌的风格,意境也只能靠顿悟,禅之及至是无,诗之及至是空灵冲淡。 本文第三章谈《诗品》的艺术形式,他首先分析了《诗品》之"品"来源于佛经是"品",《诗品》的二十四品分类方法来源于佛经的分类方法,从而指出《诗品》不是单纯的风格学著作,他包括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三部分,而且暗含作品论、鉴赏论,《诗品》是一部比较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 本文还指出,《诗品》的构思和创作受到了晚唐禅风的影响。晚唐禅风讲究以诗谈禅,所以启迪了司空图以诗谈诗。晚唐禅风喜欢"方便言说",以直接形象表达抽象玄远禅意,启迪了司空图"比物取象"的创作方法。禅宗"不说破"原则也启迪了司空图对诗美本质、诗歌意境、风格只"体貌之"而不说白的创作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