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28比较文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对话”?
【答案】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是与对峙同时出现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具有非常丰富内涵的话语形式和理论概念,它构成了替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各种文化中心主义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 什么是主题和母题? 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1)主题
①主题是对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
②它是一种高度的综合判断,可以是一个叙事句,也可以是复合句,但都应带有价值判断。
(2)母题
母题的涵义主要有两种:
①指“叙事句”的最小基本单位。
②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如“生死”、“战争”等。
(3)主题和母题的区别
①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
②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
③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
④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
3. 百年来比较文学跌跌撞撞,如何理解其挑战与机遇。
【答案】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从最初萌芽到比较文学学科正式建立再到学科流派的多样化,比较文学在此期间遭遇了种种挑战,也收获了颇多发展机遇。
(1)比较文学产生初期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初期又主要存在于欧洲,它明显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支配。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学者不仅把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限制在欧洲文学的范围,而且把法国当作世界文化发展的辐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比较文学兴起,“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但是,由于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亲缘关系,这种比较研究并没有超出西方文化的范围,“欧洲中心论”只需放大为“西方中心论”而无需作根本的改变。当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比较研究要求彻底打破比较文学的既定格局,在东西方之间进行。这时“欧洲——西方”居世界文化中心地位的观念成为一种阻碍比较文学发展的陈腐论调而遭到唾弃。于是,解构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文化人类学等学说,有了它们施展自己理论价值的天
地。比较学者用这些理论来批判“欧洲——西方中心论”,说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平等关系,说明中心与边缘之间发生位移现象的规律,说明文化交流中心的对等原则和互补、互惠关系,等等。这些文化理论正是比较文学发展的需要。开展这一类理论研究将有利于学术界更新观念,排除障碍,促进比较文学的健康发展。
(2)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这种理论针对着“欧洲——西方中心论”的错误,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由于它更接近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有利于描述当前文化演进的现实与未来走向。因而受到人们的肯定。但是它本身又有内在的矛盾。如果把文化相对主义绝对化,那么,任何一种文化和文化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应被否定,于是,文化相对主义也就陷于困境而失去其对于“欧洲——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依据。199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文化对话与文化误读”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文化相对主义成了会议的主题之一,时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美国学者杰拉尔德·吉列斯比教授作了题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与局限》的报告。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人类共享的知识基础的范围日趋扩大,随之而来产生了文化的日趋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以交流对话为动力; 比较文学在19世纪局限于欧洲范围,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跳出欧洲中心的传统樊篱,把跨文化研究列入正式课题,面临着多种文化和文学体系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无论哪一个文学研究者都不能回避相对主义这个话题。吉列斯比的话道出了当前比较文学界热衷于文化理论探讨的原因和目的。
(3)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倾向是比较研究深化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文学本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这一庞大的有机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样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层面的话,那么,文学无疑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始终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文学创作、文学活动总是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不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其他种类,都是文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之,文化既是文学活动的背景,又是文学构成的整合性要素。因此,任何文学研究,只要当它企图对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企图探寻其深层的意蕴和形成根源等问题时,也就是当它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超越文学,站在文化的高度,用新的视角来进行审视,也就是引进文化研究,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4. 从比较文学的视角简述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整合与重构。
【答案】(1)比较文学下两种文学化文化的整合与重构
比较文学下两种文学化文化的整合与重构是比较文学要求的把东西方文化及文学汇通后,在整合的重构中产生出一种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意义、崭新的风格、崭新的书写,它既不是对西方欧美原创后现代主义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对东方中国当代文学本土传统的全盘承继,而是立足于双方汇通基础上的重新站立。
(2)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种整合与重构
①创作主题方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形式与中国当代精神的整合
以先锋小说为例,先锋小说的叙述话语主要模仿西方后现代主义,先锋小说家同时又注重文学的内容和对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有所把握,从而把影响其创作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拿来后,破碎在他们的创作中进行再度整合重构了。
②创作理论方面,中国当代文学在经历了对西方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模仿阶段后,己进入了与西方后现代文学写作同步的层面,并以第三世界写作实践和话语特色与西方进行对话,进而对产生于西方语境下的后现代理论进行重构。
5.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旺盛之势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从总体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口趋兴盛,成果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此种兴盛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自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专著与论文集何以如此层出不穷,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前所有阶段的总和。所有这些论著与论文,或作影响研究,或作平行研究,或作阐发研究,或作跨学科研究,每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果,而且数量都不少。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
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这一时期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充分讨论建立比较文学的意义,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并因此出版了许多著作、论文集与教材。更为主要的内容是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并进而讨论是否应该建立以及如何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
总之,当代的中国比较文学已是越来越兴盛,而且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6. 为什么说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答案】译介学的理论属性因时代、理论层面或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当代译介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强调理论渗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及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其特点呼应了当代学术主流,主要从方法论入手,强调科学范式的学科整合能力、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背景。
(2)译介学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因为它可以为多元文学世界提供文本平台。
(3)从本体论的另一个角度看,译介学本身亦具本体性,因为由于译者的介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别具深意的异质文学对话。
(4)译介学也是知识性的,因为由于文本流播、文学对话及其知识之互通有无,异质文学的融摄抑或共通、共同、共享才成为可能,并且,译介学本身即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贡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