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复试之比较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原创后殖民批评被中国学术界接受后变体为一种捍卫民族主义的保守主义?
【答案】原创后殖民批评被中国学术界接受后变体为一种捍卫民族主义的保守主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原创后硝民批评的文化等级中,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东方”权力失落
一个被西方人作为神话猎奇的“东方”概念,转换为一种走向国际学术界的权力被赛义德等原创后殖民批评者独占。作为被第一世界西方人所猎奇的“东方”,这一概念对于赛义德等人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可图的神话。
(2)中国的“东方”不像赛义德的“东方”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获得更多关注和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缺少将中国的“东方”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冲突进行对比的动力和国际视域的关注度,因此往往转向相反的方一向,即文化保守主义。例如,当下中国大陆学界在后殖民批评的变体中仅把批评的理念转向一种民族保守主义,以此回敬张艺谋等在电影创作中把中国某些丑陋的旧日风情贩卖给西方人视读的某些枝节问题,的确,其所收获的只能是一种粗浅的批评。
2. 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答案】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
(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3. 简述类型学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
【答案】类型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来自俄国比较文学派所提出的“借用”与“影响”。
(1)“借用”
①借用指的是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中的类似现象,有的因为它们出于同一渊源,由于情节流传而被另一民族采用。
②借用不是毫无根据的,总是以借用一方的特殊需要为基础,借用的前提条件不是接受者方面的空缺,而是相近的思想流派和类似的艺术形象的汇流;
③借用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的再创造的过程。外来的被借用的材料要想融人另一
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需要对其进行一番重新理解和加工改造。
(2)“影响”
①影响是指有些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存在有间接或直接的、起源上的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②根据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理论,处于人类社会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民族,由于气臼理过程的一致性”,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尽管他们在时间及空间地域上并无仃何关系。
例如,在荷马时代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希腊诗歌和古日耳曼人、北美印第安人的诗歌,《伊利亚特》与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等彼此间存有相似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学发展过程是广阔的社会历史过程的一部分,它必然会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相一致。
4. 为什么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答案】之所以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原因在于:
(1)广义上看,各民族文化间的对话的必要性产生于当今世界的种种变化
①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引起了思想观念的极大改观。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切体系和中心都是相对的,都只是无限的宇宙、无限的时间的一小部分。
②要使一个体系富有活力,就必须在另一参照系的比照中,用一种“他者的”陌生眼光加以重新审视。这就促成了文化外求和横向开拓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2)狭义上看,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后的必然选择
它关系到比较文学确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①对话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使得比较文学从过去的种种错误中解脱出来,为比较文学真正成为一个学科提供了可能性。
②对话作为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提供了理论证据。从比较文学发展史来看,这一点已经获得了人们极大的重视。西方学者也认识到,应该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5. 20世纪译介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案】20世纪以来译介学十分关注译本或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因此其基本概念为“等值”和“功能”,整个翻译史便围绕这两个概念与译本或译者行为自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交替展开。
(1)“等值”
这一概念的定义多变,一般理解为“准确”、“合宜”、“精当”、“忠实”、“应和”等,主要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联系方式。
(2)“功能”
这一概念强调译本与译入语及其文化的联系方式,主要指译本释放各种效果的潜能,这些效果开始于信息的交流,继之于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相应效果的产生,而且要求这些效果应与原文在本族文化中所产生的效果大致近似。这些效果与某些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宗教戒规、贸易往来、殖民计划、语言政策、民族文学发展等。
6. 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操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客体的统一
但是仍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二、论述题
7. 以“日本的汉文学”为例,试分析“影响”的不同阶段接受者的选择和接爱他者文化的基本规律。
【答案】(1)“影响”的不同阶段接受者的选择和接爱他者文化的基本规律
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影响都存在一种流势,即传播的一方一般处于文化的高势地位。不同的阶段,接受者会有不同的选择。接受者往往从摹仿开始,随着影响的深入,接受者开始主动把外来文化改造成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而转化成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要素。
②在接受他者文化这一过程中,一个民族成熟地接受外来影响,首先是适应本民族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变化,取他山之石为己所用的。其次任何民族在接受域外文学时都有自己的选择机制,本民族文化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化都会成为接受的滤器与标尺。
(2)“日本的汉文学”是最典型的范例
①日本汉文学是指日本人在本土语境下用汉语或汉字创作的文学作品。它的产生是日本人在中国文学刚开始传入日本以后,出于对先进文化的崇拜,只顾模仿拟作而致。
②随着中国文学在日本由贵族间的小范围传播向平民的扩大,日本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取向发生了变化。在平安朝,“日本的汉文学”几乎被白居易涂成一色,白居易的诗文具有内容充实和平民化的特色,是对六朝贵族文学的骄体文的一种反驳。这时期日本接受汉文学己不是单纯模仿而是有选择的接受。
③进入镰仓时代,新的宋元文化对日本文学产生很人的影响,其成果是五山文学。五山文学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大家为榜样,开拓出汉学接受新的局面。
④进入江户时代,日本汉文学再次形成高潮,出现大量用汉文写成的著述。日本江户时代汉文学的变化是适应日本市民社会的发展,把日本汉文学向更宽广的世庶普及的结果,也是日本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