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8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答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人类的食物几乎完全取自生物,许多野生生物的遗传资源(例如抗病性,抗旱性等)被用来改良农作物、家畜和家禽的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于分明显,主要有: ①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

②能够减缓气温的剧烈变化、增加空气湿度和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③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减少空气中尘埃和细菌的数量,净化大气、改善环境。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具有为后代人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提供选择机会的价值。

2. 以你所在地区的实例说明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答案】河流是所在流域内自然地理背景下的产物。河水是以不同形态和经过不同转化途径的降水为补给来源的。

(1)地理环境对河流的影响

①河流的地理分布受气候的严格控制

湿润地区河网密集,径流充沛,而干旱地区河网稀疏、径流贫乏,实际上,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源的补给形式及其比例、水位、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与否及结冰期长短等,无一不受气候条件制约。河流是气候的镜子。

②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对径流发生影响。

如流域海拔高度、坡度和切割密度直接影响着径流汇聚条件,地表物质组成决定着径流下渗状况,植被则通过对降水的截留影响径流等。

(2)河流对地理环境也有显著的影响

①河流既是山地景观的创造者,又是大小冲积平原的奠基者,还是内陆和海洋盆地中盐类的积累者。

②荒漠地区绝大多数绿洲的形成与河流有密切的联系。流入干旱区的河流,不仅给那里带来水与细粒土,而且使荒漠河岸林和灌溉农业得以发展,从而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景观。

③河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交通、运输、灌溉、发电和水产事业等方面都为人类带来了重要财富。

3. 基岩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1)基岩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①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岩石特性是抗蚀性,即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抗蚀性是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特性。胶结良好的坚硬岩石,通常具有较强的抗蚀性,常构成山岭和崖壁。抗蚀性差的岩石,如页岩、泥灰岩等,常形成和缓起伏的低丘、岗地。

②岩石的节理、片理和层理也直接影响到地貌发育。例如,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常形成崖壁和石柱等地貌。

③岩石的可溶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尤其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可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④岩石破裂有利于风化剥蚀。同样的岩石如果构造形变或构造破碎程度不同,其抗蚀性也有很大差别。

(2)地壳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不同地质构造往往造成不同的地表形态,例如,褶皱构造会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或向斜山、背斜谷等;断裂构造会形成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熔岩流形成各种熔岩流地貌。

4. 试比较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区别。

【答案】海洋性气候指海洋上、岛屿、沿岸地区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海洋影响特征的气候;大陆性气候是在离海较远的内陆、盆地、高原,深受大陆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影响特征者。

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使在海洋和陆上进行的大气过程各不相同,其中受海洋气团影响较大的地区形成海洋性气候,受大陆气团作用明显的地区形成大陆性气候,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

(1)从气温上有海洋性气候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比较小,冬暖夏凉,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晚,温带地区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2月,秋温高于春温。而大陆性气候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冬冷夏热,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早,在温带地区分别为7月和1月,春温高于秋温。

(2)从降水方面来看,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全年分配均匀,年际变率小,而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大。相对湿度大,多云雾,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风也较陆上大,风的口变化小。

(3)从其他方面看,海洋性气候的湿度大、多云雾、风速大、日变化不明显,而大陆性气候湿度小、温度小、少云雾、风速小、日变化显著。

5. 简述大气环流形成的机理与过程。

【答案】(1)大气环流的含义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各种规模和形成的空气运动综合情况,大气运动范围有大有小,因而按大气环流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球人气环流,区域大气环流和地方性大气环流。

(2)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机理与过程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是山赤道向两极递减,这样就使得赤道地区温度高,空气作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减少形成赤道低压,而极地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极地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由于赤道上空的气压高于极地卜空,赤道地面的气压又低于极地地面的气压,于是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一个理想的热力单圈环流。

②同时又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从赤道上空向极地方向流动的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在南北纬20~30度附近,气流完全偏转成纬向西风,阻挡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继续向高纬流动,随着纬度20~30度上空空气不断汇集,空气发生下沉运动,进而在纬度20~30度近地面形成一个高压带,即副热带高压带。该气压带形成后在低层分成向南向北的二支气流,向北的这支气流与极地高压向南流的空气在纬度60度附近辐合上升形成地面的副极地低压带,这样便形成了全球性的7个纬向气压带。

③由于7个气压带是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形成全球性的6个风带,它们分别是(南北)低纬信风带、(南北)中纬西风带、(南北)极地东风带,全球的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南北移动,而随之南北移动。

综上所述,在地表性质均一情况下,赤道和极地之间存在6个大气环流圈,也常称之“三圈环流”同时在近地面存在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6. 何谓水分循环? 它有何意义? 其原动力是什么?

【答案】(1)水分循环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是指地球表层水分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

(2)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来看,地球表层系统中的水分循环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缓解了地球表层湿度、温度变化的时空梯度,为生物创造了广阔而适宜的生存环境;

②水分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的传送带;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力资源和水资源;

③水分循环过程也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④地表水分循环也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岩石风化过程、流水地貌过程、生物过程及其成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