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大学林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貌? 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1)地质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地貌是指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构造地貌由构造运动形成,同时又受到外营力作用的侵蚀、破坏,但破坏程度差别甚人。有的直接由构造运动形成,很少或轻微受外营力的改造;有的则受到外营力的显著破坏。

(2)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

有断裂地貌、褶皱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①断裂构造地貌又称断层地貌,它是地壳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产生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断层谷、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等。

②褶皱构造地貌是岩层受力弯曲变形的结果。褶皱的规模大小和岩层弯曲程度等的不同,褶皱地貌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

③火山,火山地貌是由火山作用而成的一种地貌形态。其特征是具有火山口和火山锥。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发至地面的出口,是岩浆上涌至临近地面时发生爆破喷发而成的。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活动产生的、由火山碎屑物和熔岩流堆积起来的锥体状地貌。④熔岩地貌同火山地貌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形成过程和组成物质。熔岩地貌是呈熔融态的岩浆溢出地表以后在流动过程中冷凝而成的地貌形态。其主要的地貌类型有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等。

2. 何谓三圈环流和行星风系,说明海陆分布如何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

【答案】(1)三圈环流

①信风环流圈

信风环流圈,又称为Hadley 环流圈,是一个直接的热力环流,约占30个纬度。当赤道上空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流向极地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逐渐具有西风成分,空气在副热带纬度下沉分为两支,一支流向赤道,在低纬度地区形成闭合环流。

②中纬度环流圈

又称Ferre1环流圈。中纬度即约35°~65°地带,从高空到地面都盛行偏西风,但地面附近具有指向低纬的风速分量,上层具有指向高纬的风速分量,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相结合,因而构成一个环流圈。

③极地环流圈

中纬度地区形成偏西风达到极地低压带时,与由极地高压区吹来的偏东气流在纬度60附近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沿极锋向极地方向上滑,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变为偏西气流,最后在极地冷

却下沉,补偿极地地面流失的空气质量。于是,在纬度60°附近和极地之间构成一个闭合环流圈,称为极地环流圈。

(2)行星风系

行星风系是指在不考虑地形和海陆影响下全球性地面盛行风形式的总称。依据全球气压系统分布状况和风压关系,可以判断盛行风的情况。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①信风带

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压带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

②西风带

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气流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

③极地东风带

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东风,故称极地东风带。

(3)海陆分布对改变低空和高空气压场的纬向带状结构的影响

海水热容大,吸热量季节相差小;陆地则相反,热容小,冬季由于冰雪,吸收热辐射加倍减少。这就造成海水温度冬季高于大陆而夏季低于大陆,地面温度高造成高空气压高而地面低压,所以地面气压是夏季海面高于大陆而冬季是大陆高于海面,在高空则相反。于是地面的季风是夏季吹向大陆而冬季从大陆中心吹向海洋。由于海陆分布并不遵循纬向分布,干预了原来按纬度条带状分布的大气环流。

3. 简述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1)母质的影响,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它向土壤提供矿物质,决定土壤的质地、孔隙、养分和酸度等物质。

(2)生物的影响。生物可以吸收太阳能,使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中营养元素向土壤聚合,并产生腐殖质,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增加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推动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3)气候的影响。通过大气与土壤之间的水分和热量的交换,大气可向土壤输入水分和热量,进而控制母质风化和植物的生长,影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4)地形的影响。地形主要是通过影响母质、生物和气候因素,控制物质和能量在不同地形部位的分配,进而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影响。时间主要影响母质、生物、气候和地形因素作用的强度和深度、产生土壤内部层次的分类。

(6)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可通过有目的的改变成土因素来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一是改变成土条件,二是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综上所诉,对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在一定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的生物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4. 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1)海蚀地貌是由于基岩海岸受海蚀作用而形成的。海蚀地貌包括多种类型:

①海蚀穴,指岸边激浪的强烈冲刷作用形成高度大致相同的凹槽,它们分布在陡崖的脚部,宽度大于深度。

②海蚀洞,指深度比宽度大的海蚀穴,在节理发育或者夹有软弱岩脉的基岩中,海蚀洞深可达几十米。

③海蚀窗,指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④海蚀崖,由于海蚀穴顶的岩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断崩塌而形成的悬崖。

⑤海蚀平台,指卜述过程不断进行,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个向海微倾斜的基岩平台。

⑥岩脊滩,指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差异,平台表面遍布几十厘米高的岩脊。

⑦海蚀拱桥或海弯,指向海突出的娜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

⑧海蚀柱,指坚硬的岩脉常在平台上残留成突立的岩柱。

(2)海积地貌指当外海的波浪与海岸线成正交的方向传来时,海岸带的泥沙在波浪底流的作用下横向运动形成的。它也包括多种类型:

①水下沙坝,指由碎浪形成、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泥沙堆积体。不同季节的风浪规模不同,使水下沙坝发生位移。风浪大的季节移向深处,风浪小的季节移向浅处。

②离岸堤,由于海面大幅度的迅速下降从水下沙坝转变而成的。离岸堤与陆地之间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浅水湖。

③海滩,由激浪流形成、与陆地相连接的沙砾堆积体。若在海滩的向陆侧有自由空间,进流可以越过滩顶流向陆坡上,而退流很弱,形成双坡型海滩,这种海滩在形态上表现为滩脊或沿岸堤。

5. 生态系统的组分有哪些?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具有一定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各组分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二个类群。

(1)非生物成分包括太阳辐射能、H 2O 、CO 2、O 2、各类无机盐和蛋白质、脂肪、糖类、腐殖质等有机物质。它们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源泉

(2)生产者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蓝藻、为数不多的光合细菌与化学能合成的细菌,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自养成分,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吸收的无机物合成为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