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大学林学院344风景园林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壳构造运动有些什么特点? 它在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上有什么表现?
【答案】(1)地壳构造运动的特点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
(2)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①岩相
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
②沉积建造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建造。基本建造类型有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③地层接触关系
主要分为整合、假整合与不整合三类,可以清楚反映构造运动的某此特点。
a. 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
b. 假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c. 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
2. 顶级群落概念及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案】(1)顶级群落
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2)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一块光秃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首先,没有土壤,而且极为干燥,温度的变化幅度也极大。
①最先在岩面出现的是地衣植物群落。在这个演替阶段中,顺序出现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凭借所分泌的有机酸以腐蚀岩面,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聚集和水分的含蓄中去。岩面的生境开始改变。
②苔薄植物群落阶段。在上一阶段地衣植物聚集的少量土壤上,能耐干旱的苔鲜植物开始生长,形成群落。它们具有从生性,成片密集生长,聚集土壤的能力更强。土壤、水分条件进一步有所改善。
③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在土壤稍多些的情况下,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如蔗类和一年生植物
相继出现,代替苔鲜植物群落。接着是多年生植物定居,形成群落。到了这个阶段,原有岩面的环境己经大大改变:土壤增厚,有了遮荫,减少了蒸发,调节了温度、湿度变化,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小动物的活动也增加。生境也不再那么严酷了。于是创造了木本植物适宜的生活环境。
④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以后形成灌木群落。继而,乔木树种生长形成森林。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荫性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得以定居,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中消失。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鲜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相对最快。而后,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这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时期较长所致。
3. 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那些?
【答案】确立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有:
(1)地层的形成顺序(地层层序律)。据沉积岩生成原理,出露在剖面下面的岩层早生成,上面的岩层晚生成,这称为地层层序律。利用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就可确定岩层的年代顺序。
(2)古生物化石(化石层序律)。依照生物的演化规律,生物界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至高级不断进化的,是不可逆的。地质时代越早的生物,越简单、低级;时代越晚的生物,越高级、复杂。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岩层中所含化石或化石群的种类来确定其相对的新老关系,进
,这就是化石层序律。利而确定其相对的地质年代(特别是标准化石,在划分地层时代意义最大)
用这个原理还可以进行地层对比。
(3)地壳构造运动的分析。区域性巨大的地壳运动,常引起沉积环境、岩性及生物界的重大变化,据此可作为地史不同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如在早古生代末,欧洲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
,形成加里东褶皱带,除欧洲外,全球各地都受到这一地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动(称加里东运动)
响,所以加里东运动就成为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划分的标志。
4.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和板块边界类型。
【答案】(1)板块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浮在地幔软流圈上做漂移运动,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
(2)板块边界分类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现是在其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且不同的边界,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形式。己知板块的边界有三类四型:
①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岭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陆上为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等。
两侧板块在分离型(张性)边界受到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随着板块的分离而拉开,地
幔物质沿着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②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a. 俯冲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置。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向下形成深海沟,如环太平洋有许多深海沟,为太平洋板扳块与亚洲板块及美洲板块的边界线。大陆板块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冲向上,并被挤压抬升成高峻的山脉,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一安第斯山系(又称山
,亚洲东部的东亚岛弧(又称岛弧一海沟系)弧一海沟系)。俯冲型板块边界为强烈的挤压构造活
动带、造山带、强烈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变质带。
b. 碰撞型边界
又称山弧一地缝合线型,为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块体聚合碰撞、互相推挤,形成规模巨大的山脉。它处在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地缝合线。现代碰撞边界主要见于欧亚板块南缘,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焊接的界线。此类板块边界为世界上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地震带和变质带。
③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错动,而不发生褶皱、增生和消亡。转换断层两侧的相对错动仅发生于中脊轴部之间,错动方向与平推断层错动方向相反。转换断层为重要的剪切构造带和地震带,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也可在大陆上出现,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一条转换断层。
5. 何谓海(洋)流? 大洋中的洋流与大气环流有何关系? 叙述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答案】(1)海(洋)流的定义:
海流即洋流,是指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进行的大规模流动。是地球表现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分为暖流、寒流。
(2)洋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大气的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大气环流运动促成了洋流运动的形成。而洋流运动又反作用于大气环流运动,二者之间保持着水体的循环和能量的转移,共同作用使得高低纬度之间的各种能量能够得以输送、趋于平衡。
(3)洋流在全球分布的基本规律:
在40°N 以南,洋流基本上环绕着副热带高压作顺时针流动,在南半球相反;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上洋流以副极地低压带为中心形成气旋式流动,而南半球则是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周围有顺时针环流;印度洋上有季风漂流。
6. 说明黄赤交角带来的地理效应。
【答案】(1)黄赤交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