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林业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源性融资
【答案】外源性融资指筹资单位面向社会筹措所需要的资金。与内源性融资相比较,外源性融资的特点是资金来源广泛,可以满足筹资单位进行大规模投资的需要。根据筹资的中介和工具不同,主要分为:银行贷款、股票筹资、债券筹资和其他方式的融资。外源性融资中,短期资金需求往往由银行借款来满足,或者发行短期债券或股票。长期筹资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发行长期债券或股票。
2. 次级长期债务
【答案】次级长期债务指普通的、无担保的、原始期限至少在5年以上的资本债权与信用债权。这种债务资本的债权求偿权排在各类银行存款所有者之后,并且其原始加权平均到期期限较长。因此根据《巴塞尔协议》,它是商业银行附属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3. 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存款准备金指银行所持有的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银行为应付储户的提现和正当的贷款要求,必须按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央行存款,其余部分用于贷款或投资,保留的这部分存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分为两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国家为了加强监管,维护储户利益. 以法律形式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部分准备金,而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银行一般会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免在需要资金时必须向央行贷款或拆入资金,增加成本,并受到一定的限制,流动性风险提高。
存款准备金一般由央行集中保管,其主要目的是:
①应付提现以保证清偿能力。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满足客户提现要求和正当的贷款要求,才能保证信誉,维持正常的经营。如果商业银行为提高收益率而高风险经营,可能降低流动性,在客户要求提款时难以满足要求,使信誉降低,影响银行的发展。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造成挤提,使银行无法维持经营。因此银行必须要集中保留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在必要时动用,以避免商业银行高风险经营,增强清偿能力。
②増强存款者信心。虽然央行的准备金最初是为了保证客户提现,但实际上由于法定准备金很难改变,只有在濒临破产时才能动用,增强清偿力的作用不大。但是存款者认为在存在准备金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存款受到了绝对的保护,在商业银行有困难时国家会予以支持,就不会仓促提现,造成挤提,所以央行的准备金起到了增强存款者信心的作用。
③实施货币政策,调节信贷规模。准备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规模,从而影响到货币供给量。同时对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准备金率,可以调节存款结构。央行集中控制准备金,就掌握了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根据不同经济状况进行调节,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支付清算的方便。
4.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主要内容。
【答案】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是中央银行行使支付清算职责的基本手段。各国中央银行均作为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为金融机构和各类重要的大额交易提供资金的最终清算服务。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账户服务。在各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实践中,中央银行一般作为银行间清算中介人,为银行提供清算账户,通过清算账户的设置和使用来实现银行间转账。
第二,运行和管理支付系统。除了提供账户服务外,中央银行参与和组织行间清算的重要手段就是运行与管理重要的行间支付清算系统。中央银行运行的支付系统通常包括账户系统、通讯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其运行管理的大额支付系统有差额清算和全额清算两种基本模式。
第三,为私营清算系统提供差额清算服务。很多国家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私营清算组织,他们通常拥有支付网络系统。一些私营清算系统尚在实施差额清算,为了实现清算参加者间的债权债务抵消,很多清算机构乐于利用中央银行提供的差额清算服务,后者通过账户进行差额头寸的转移划拨,即可完成最终清算。
第四,提供透支便利。中央银行不仅运行管理整个支付系统,还以提供信贷的方式保障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大额支付系统是中央银行提供信贷的重点,尤其是当大额支付系统所处理的支付指令为不可撤销的终局性支付指令时,中央银行的透支便利更为重要。
5. 商业银行如何保持流动性?
【答案】(1)流动性实际上指迅速获得现实购买力的能力,即获得资金的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个大的方面。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某项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则该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某项资产变现的速度越快,即越容易变现,则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而负债的流动性主要是通过负债的途径,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通过负债的途径,主要是以增资的方式取得资金,或者以吸收存款或借款方式筹得资金。
因此,要保持流动性,商业银行应该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来操作。
(2)商业银行要掌握一定数额的现金资产和流动性较强的其他金融资产,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并运用适当的资产管理方法,满足资产流动性的要求。
①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存款准备、存放同业和托收未达款。这部分资产具有十足的流动性,货币性最强,可作为应付流动性的一级准备。
②短期有价证券。一般指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证券。这部分资产流动性虽
然不及现金资产,但可以有一定的利息收入,而且与其他资产相比,其流动性仍然比较高。
因此,短期证券就成为应付流动性要求的第二准备。
③除了建立分层准备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解决流动性问题。 (3)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主动性负债和潜力养成法来提高负偾的流动性。银行的主动性负债,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同业或国外金融市场借款、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金融债券和银行本票等。为了保证能够及时取得负债的能力,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搞好公共关系、改善本行形象、建立业务协作网络和扩大本行知名度等手段,来增强银行潜在的或无形的流动性。
三、论述题
6. 试述“金融深化”论的基本思想、理论贡献与政策含义。
【答案】(1)“金融深化”论的基本思想
“金融深化”就是政府放弃不适当的干预政策,取消对利率和汇率的人为压制,使利率、汇率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从而促使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同时蓬勃发展,并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的现象。
“金融深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①金融改革与财政改革同步:一是金融与财政各尽职守,避免互相错位;二是要进行税制改革。最终目标是使税收对国民收入富有弹性,从而减少财政赤字,缓和并消除通货膨胀。②放松利率管制,使实际利率为正数,从而使金融资产作为储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降低通货膨胀,使人们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增加,人们持有的实际货币数量就会有较大的增长。③增加发行直接融资工具,培育金融市场,鼓励银行竞争,缩减指导性信贷计划。④放松对汇率的限制。
(2)“金融深化”论的理论贡献
①它不同于投资大小与利率高低成反比关系的流行观点,提出存在金融抑制时投资大小与利率高低成正比关系的新观点。
麦金农根据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特点,假定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单位只限于内源融资,并且投资具有不可分割性。麦金农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
D 其中,(M/P)表示实际货币需求,M 是名义货币存量(指M 2包
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活期存款和流通中的通货),P 是价格水平,Y 是实际国民收入,I/Y代表投资占收入的比,I 是实际投资,
膨胀率。
实际利率的上升意味着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上升,因而人们以货币形式进行内部储蓄的意愿也上升,这样储蓄增加,投资也将上升,促进经济发展。麦金农将实际利率上升对投资的正向影响称之为货币的“导管效应”一一货币被看作资本积累的一个导管,而不是一种资产。在导管效应存在的同时,货币和实物资本之间的竞争效应也依然存在。实际利率水平较低时,导管效应比较明显,因而投资将随实际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但是,当实际利率上升到一定水平后,竞争效应将超过导管效应而居主导地位,此时,投资将随利率的上升而减少。
是实际存款利率,d 是名义存款利率,是预期的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