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613政治学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关系
【答案】政治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的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政治关系内含着三个层面的关系: ①由人们的需求引起的,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
②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的政治权力关系;
③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所构成的政治权利关系。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2. 国家职能
【答案】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在具体的国家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①只有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特别是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实力,才可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 ②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如通过成功的外交活动建立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对国内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发展也会起到重要作用。一般地说,在和平时期,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相比,内部职能居于主要地位。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如战争时期,外部职能将可能上升为主要职能。在这样的特定时期,外部职能执行的情况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内政权的巩固与社会发展。
3. 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答案】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体现在国际政治活动的一切成文的和不成文的原则、规章和规则之中。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具有如下特点:
①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一切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②共识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建立在大多数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基础上的; ③应然性。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是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应该遵循的规范,因此,它们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价值主张;
④约束性。国际政治基本准则对于国际准则行为主体具有相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既体现为道德性约束,又体现为实际性约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际政治缺乏统一的强制性权威,因此,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只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力,而不具有强制力。
4. 政治发展
【答案】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相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人们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政治发展的目标,尽管政治发展中有暂时的逆转。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义是相互关联的。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提高。
5. 政教合一
【答案】“政教合一”是指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合而为一的政治制度。“政教合一”的基本特点是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 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 民众受狂热和专一的宗教感情所支配。严格意义上的政教合一主要存在于人类历史的上古时期,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都曾有过这种制度。最高统治者被视为神的化身或代理人,总揽教权和政权; 上层统治集团包括大量的宗教上层人物,一般僧侣或祭司也兼管教务、政务; 宗教是维持统治的巨大支柱,重大政务往往以宗教形式作出决定,宗教上的考虑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目前,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国家只有梵蒂冈、阿富汗等少数国家。
二、简答题
6. 非马克思主义国家主要有哪些代表观点?
【答案】国家一直是政治学家和思想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关于国家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主要有:
(1)社会共同体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是许多家族及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美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古罗马的西塞罗认为,国家是由许多社会团体,基于共同的权利意识及利益互享的观念结合而成的组织体。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国家是许多人依据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在当代西方政治学家眼中,国家通常被看作是特定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说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这一说法仅仅涉及了国家的表
面社会特征,没有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群体区别开来。
(2)管理劳动说
管理劳动说认为,国家起源于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阶段联合劳动的需要。按照他们的看法,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工具简陋,社会御洪抗旱的能力低下,所以,组织这些重大工程和活动,需要特定的组织和人员集中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组织和管理这些劳动的需要,导致了国家的产生。如卡尔·A. 魏特夫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治水的需要; 马克斯·韦伯指出,在埃及、西亚和中国文化演进中灌溉是具有关键性的问题。治水问题解决了官僚阶级的存在、依附阶级强制性劳役以及从属阶级对帝王的官僚集团职能的依附。
管理劳动说虽然指出了特定国家经济职能的自然属性,可是,它并没有指出国家的社会属性,更没有说明国家的阶级利益本质和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
(3)国家契约说
社会契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
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4)国家要素说
国家要素说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三要素说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四要素说认为国家就是人民、领土、主权之外再加一个政府。
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
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这些学说或是把国家的产生归于上帝的意志,或是用生物或其他自然现象来机械地比附国家,因而不仅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而且引起了人们对国家认识的很大混乱。
7. 简述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利益关系和政治统治是政治民主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决定着政治民主的性质。可是,社会经济基础、利益关系和政治统治的确立并不意味着统治阶级成员的政治权利能够自然得到平等实现。为了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的政治权利,并协调其内部利益关系,还必须完善必要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的完善过程,也就是政治民主的发展过程。
(2)政治民主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不过,从人类政治民主的发展历史来看,政治民主的发展具有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制度性建设和公民教育三条基本途径,其中,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性建设,包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这个层面来说,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之间的关系主要如下:
①民主政治需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没有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公民不可能有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