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52政治学原理(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答案】中国的政治发展战略从属于中国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定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总体发展战略,即在现代化进程中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政治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派生和从属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现代化是其他现代化的基础; 富强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成果,民主程度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需要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依托。因此,经济现代化或经济富裕在中国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从属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且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的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是:
(1)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为主导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时,民主是现代化的政治目标,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政治内涵,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且,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新型民主,其目标模式应该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真实、更广泛、更完善的民主。因此,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民主政治的实施范围,在政治生活中提高民主化程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
(2)在实践中继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模式。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处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之内,其发展受特定的历史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以及其他条件的制约,一国发展的时空限定及其制约条件就是国情。一个国家的发展脱离不了国隋,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选择或者说必然会选择与其国情相适应的道路及模式。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鉴于中国国情,中国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民主政治的发展,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早期政治发展的道路,不能搬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也不能简单地效仿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模式。建国以来,中国在半个世纪的政治发展实践中,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入21世纪后,中国将随着时代条件和国情的变化,继续在政治发展及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探索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模式。
(3)通过推进政治体制系统改革实现政治发展。
在现时代条件下. 发展与改革几乎成为同义词,发展必须通过不断地改革来开辟道路,发展只有在持续的改革中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如此,政治发展同样如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在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与改革,并取得了多方面成果。然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比,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治体制是一个由多项制度和多项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面向21世纪的政治体制改革将是系统改革,涉及主体政治制度、执政党领导体制、行政体制以及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等。通过政治体制的系统改革,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发展。
(4)在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兼顾社会稳定。
改革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而改革本身又可能会造成有碍于发展的不稳定。这是改革与发展关系中矛盾的一面。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既是为了促进政治现代化和推进政治民主化,也是为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又有可能扩大或激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出现某种程度的社会不稳定局面。这又是政治发展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发展关系上的一对矛盾。政治发展及政治体制系统改革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些矛盾,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政治体制改革的各个项目,应该按照既定的改革战略和原则,依据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排列出先后序列,然后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使政治体制改革循序渐进展开。同时,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保持政治本身的稳定性、政府的权威性以及重大政策的连续性。
2. 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兼论当代中国如何实现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的媒介政治文化是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的,因此政治社会化也是通过这些媒介完成的。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和团体,都有可能为公民提供政治信息、传递政治文化,成为影响社会成员政治意识的媒介。
(1)概括起来,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有:
①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较长期的家庭环境中,前辈经常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权威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通常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传输给后代,引导他们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
②学校民运用无产阶级国家的各种政治制度条件和物质条件,通过政治权利的实现来实现自己的各种社会利益要求,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真实的、完全的民主。因此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一、论述题
1. 试论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答案】(1)文明的含义和构成
随着人类的发展,反映人类进步状态的文明也一同发展,并显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但不论在哪一个阶段,构成文明有机系统的基本要素都是相同的。因此,考察文明的含义及文明系统的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必然性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内涵,具有重要的活动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结构相适应,人类文明也应该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①物质文明。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吃喝穿住,为此就必须生产生活资料,为了生产生活资料又必须生产生产资料即生产工具、选择或制造合适的劳动对象。这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就是人类从事物质文明所创造的物质产品,这就是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反映人类物质生产进步状态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②政治文明。人类在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断生产出适合物质生产力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各种制度,这就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随人类社会实践而积淀形成的。
③精神文明。人类所生产的各种观念、范畴等精神产品,就是精神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①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是一个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落后状态,走向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充分调动起全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