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623政治学理论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哲学

【答案】研究社会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研究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是政治学与哲学这两大学科体系的中介环节。卞要的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探讨政治生活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在传统的政治哲学研究中,民主、正义、平等、自由等政治价值和相应的政体设计一直是其研究重点。

2. 新制度卞义

【答案】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流派。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的动态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新制度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核心假设是: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 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以这两个基本假设为基础,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②历史制度主义。③社会学制度主义。

3. 全球化

【答案】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政府、团体、个人之间跨越领土、种族、语言等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形式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从而使全人类向更加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在政治领域,全球化则意味着国际政治行为体在政治领域内横向联系的扩大和相互作用的加强。其主要标志是,国际政治行为体多元化、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的扩展和加深、决策框架在各种层次上的相互联系以及全球意识的深化等。

4. 政党制度

【答案】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①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

②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③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5. 国家机构

【答案】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国家形式问题不同,如果说国家形式关涉的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组织结构和权力配置,是从宏观上来描述和分析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国家机构所关涉的则是国家机器的各个部件的构造和功能,是从微观上解剖和认识各个国家机关的组成、权力和职能,更注意各国家机关的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显然,国家机构与国家形式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对国家机构的研究不能离开对国家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与国家机构的概念相关的还有政府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谓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指的就是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所有国家机关在内的国家机构的整体,狭义的政府则仅仅指国家行政机关。一般说来,当人们使用“政府机构”这个概念时,多是指狭义的政府即国家的行政机关,更为狭义的则只是用来指中央行政机关。

二、简答题

6. 简论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它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政治社会化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不仅是其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是他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

(2)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政治社会化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政治社会化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影响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反之,则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7. 如何理解国家与阶级的关系?

【答案】在阶级社会中,国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和斗争的权力平衡体系。

(1)国家自主性将受到来自统治阶级的极大制约。国家虽然垄断了暴力的合法使用,但是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可以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方式去约束国家的活动,使之服务于自己的特殊利益,无法完全自行其是。

(2)国家作为一种统制力量,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控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一般而言,如果阶级之间的斗争停留于经济利益的纷争,国家将以“第三方”的身份去加以调解,避免经济利益纠纷上升为社会与政治斗争。一旦经济冲突演变为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就相当于突

破了国家的合法框架,那就是一场革命,国家就必须动用国家机器来进行镇压。

(3)统治阶级也不能通过直接操纵国家来控制整个社会。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国家毕竟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形式”,在形式上代表公共利益,一旦国家彻底沦为统治阶级的工具,那国家也就不复其存在之意义了,因此国家总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它的自主性,去实现一些公共目标。

8. 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

【答案】政治统治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予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的一种行为。

政治管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的行为。

(1)它们的相同点体现在

①行为主体相同。在同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主体都是由这一共同的政治权威主体来完成

②行为原因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都是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与同一性的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制约关系,同时把这种权力地位转化为权威和服从关系,权利主体需要政治统治。同样,政治管理虽是协调各主体的利益,手段有所弱化,但是其根本的原因是一致的。

③根本的目的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权利主体的制约和权威地位。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

(2)它们的不同点体现在:

①出发点不同。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制约关系为出发点;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而进行的行为。

②方式不同。政治统治有强治、法治、绩治、理治、德治、心治等方式。政治管理从管理的层面上来说则有政治规划、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指挥、政治监督等。

③作用不同。政治统治主要是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等等。政治管理在政治行为中的作用主要有:a. 它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 b.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 c.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 d. 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 e. 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9. 简述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答案】(1)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

政治文化即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政治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民族性、阶级属性和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