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比较文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如果社会要达到性的平等,或者社会性别公正,那么它必须给妇女提供同样的___和___以及与男人们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
【答案】政治权利; 经济机会
【解析】十九世纪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穆勒和泰勒认为,如果社会要达到性的平等,或者社会性别公正,那么它必须给妇女提供同样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机会以及男人们乐于享有的、同样的受教育机会。
2.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符号分为更小的元素,并把符号的形式因素称作_______,与形式相联系的观念或概念称作_______。
【答案】“符具”; “符指”
【解析】索绪尔认为,符号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客观对象。一个符号由“符具”和“符指”组成。“符具”指的是一个可被人感知的具体“形象”:“符指”指的是“符具”所指涉的物质对象的精神性概念。
3. 据劳拉·穆尔维的说法,在这个“按性别不均的结构组织起来的世界,观看的快感分裂为积极的/男性的和被动的/女性的”。视觉快感因此有两个方面,分别是与的快感。
【答案】主体; 客体
【解析】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题为“女性作为图像,男性作为看的承担者”的一节中,穆尔维间接地陈述了她的结构原则:“在一个由性的不平等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借助于弗洛伊德《本能及其变迁》一文中的术语,穆尔维在主体(观众/主角)和客体(叙事电影/图像)之间建立了一种二元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被联系到主动的/男性的位置,客体则被联系到被动的/女性的位置。
二、简答题
4. 起源于法国学派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具备什么特点?
【答案】(1)十分关注译介学的学科属性,注意译介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内涵衔接。
(2)十分关注文学交流中属于译人语文化的文学系统,因此译介学的研究模式为传统意义上的“影响研究”,关注重点往往在外国文学的“接收者”身上,因此讨论焦点多是译者、译文以及译入语文化等。
(3)注意研究文学交流的全过程,人物、事件、文本三者并行不悖,同时十分关注文学交流的动态迁移过程,因此而丰富了影响研究的内在学术肌理。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的接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原因。
【答案】(1)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相同点
①中国作家大都把眼光投向俄国,从俄国作家那里寻求写作的灵感和方法。因为当时中国新文学刚刚诞生,中国第一代新文学作家正在进行对文学艺术的努力探索。
②19世纪俄国文坛进入鼎盛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出现大批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和多样化的优秀作品。果戈理式的犀利、屠格涅夫式的抒情、冈察洛夫式的凝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深邃、托尔斯泰式的恢弘和契诃夫式的含蓄等,无不显示出俄罗斯文学撼人的艺术魅力。苦苦寻找新文学出路的中国作家自然将目光投向邻国鼎盛的文坛。
(2)中国作家对俄国文学接受的不同点
①中国作家们学习的对象互不相同
鲁迅接受了不少俄国作家的艺术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果戈理、契诃夫和安德列耶夫。鲁迅还写了与果戈理作品同名的小说一一《狂人日记》。巴金早期却不能接受契诃夫,他接受的是屠格涅夫的影响。茅盾的小说写作则更近于托尔斯泰,等等。
②中国作家们即使对同一个俄国作家感兴趣,其接受影响的角度和深度往往不同
如郁达夫、巴金、沈从文、艾芜等作家都对屠格涅夫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但是郁达夫主要是在感情上与其相呼应,并在塑造“零余者”形象时接近屠格涅夫; 而沈从文更多的是从《猎人笔记》中获取艺术灵感,写出优美的《湘行散记》。
6. 怎样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答案】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文化身份上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传统在外域民族、异质文化语境下与外域风情、人文的一种汇通、整合,如果我们仍然驻留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一元视域上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这势必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多重文化身份相悖立。
(2)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华裔在文化身份上有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一是移民到海外,二是从小生活在海外。虽然他们大都获有在侨居国的永久居住权,但在血缘的民族身份上他们是中国人,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本土教育。
(3)当他们在外域语境下持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时,在审美意识上和文化价值上,他们在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但是用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观察,中国本土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还存在着不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哪些流派和特征?
【答案】(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
①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②以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③以法国哲学家阿尔都为首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④英国的威廉斯、伊格尔顿和美国的杰姆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导人哈贝马斯等人是20世纪最后20年乃至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性
从比较的视域观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并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更多的是表示这一思潮有别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前苏联模式的“东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特征。“西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将批判的中心从政治经济和国家政党方面转移到哲学、文化和艺术方面。
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一些传统,始终关注艺术、审美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坚持对艺术和审美做社会历史的评价和分析,也始终坚持结合美学批判与社会批判,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毫不妥协的批判,坚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
8. 怎样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
【答案】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一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具体如下:
(1)后殖民批评刻意强调把西方解构主义的“差异”理论带入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中,划出对立的鸿沟,从而给出东西方文化相对的差异性界说。
(2)如果把后殖民批评者的文化身份置放在“差异”中考量,后殖民批评者来自于第三世界,是对西方宗主国经济与文化跨越本土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与文化侵略的抵抗。最终他们都以激进的反调之声而获取第一世界白人学者对他们的另类瞩目,并在第一世界宗主国大学获取显赫的教席和永久居住权。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后殖民批评不是封闭于本土的理论,而是敞开于国际学术舞台的思潮,这也决定它们必然要进入到比较文学的领域中给人以研究视域上的启迪。
9. 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1)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
①“文化研究”如同“比较文学”一样,颇易引起争议
因为它涵盖的范围相当大,其中不乏观点各异、立场相互冲突的研究,并且,当文化研究进入不同的学术体制和语境时它自身也不断变化。但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从它们与权力关系的错综缠结、以及这种关系内部的角度,共同致力于审察文化实践。
②文化研究是后现代主义之后最为活跃的学术发展类型
同时,它也是一个最富于变化,最难于以传统学科意识定位的知识领域,这大抵是因为“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和理论的多样性,其反思性的甚至是自我意识的倾向,而尤其重要的是批判的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