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6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之组织行为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辨析价值取向理论的内容,说明如何用价值取向理论预测人的文化行为。
【答案】较早提出跨文化管理理论的是两位美国人类学家一克拉克洪与斯托特柏克。他们认为,人类共同面对六大问题,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这六大问题的不同观念、价值取向和解决方法就能体现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将文化区分开来。这六大问题构成分析文化差异的六项基本价值取向:人性观,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活动导向,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1)人性观
文化中对人本质的看法对管理方法和领导风格有深刻影响。
①如果文化关注的是人性恶的一面,则会采用专制的风格来规范人的行为;
②在强调人性善的文化中,信任下级、参与甚至自由放任的领导风格占主流;
③在混合型文化中,领导会重视参与,但同时拥有严格的控制手段和严密的制度设计以识别、限制违规行为。
(2)与环境的关系
不同文化对人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看法差异也很大。对环境的不同看法会影响封组织的实践活动。
(3)人与他人的关系
文化还可以按照人对自身利益与他从幸福的责任而分类。文化的这一维度对于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决策方一法、沟通类型、奖励系统和选拔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①在个人主义社会中的选拔重视个人成就,在群体社会中与他人合作更为重要,在等级社会中选拔决策以候选人的社会等级为基础。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美国社会的个人简历主要列出个火成就,对聘用自己的亲属这种裙带关系非常敏感,尽量回避。
②在中国,大家非常注重头衔,裙带关系则是常见现象。
(4)活动导向
人的活动取向是指一个文化中的个体是否倾向于不断行动。一些文化重视做事、行动,强调成就; 另一些文化重视存在或及时享乐,他们强调体验生活并寻求对欲望的满足; 还有一些文化重视控制,他们强调使自己远离物质而约束欲望。
(5)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主要涉及时间导向和针对时间的利用两个层面。时间导向即文化注重的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时间导向的另一个表现反映在对时间的线形观点和做事的计划性上。针对时间的利
用涉及不同社会的时间价值观。
(6)空间观念
一些文化非常开放,把空间看成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的概念,公开从事商业活动。另一些文化则把空间看成个人的秘密之处,重视让活动在私下进行。大多数社会是两个极端的混合物,并落在某一处中间位置上。在空间概念的这些差异中,对于组织管理,如工作设计与沟通,都有显著影响。
总之,用克拉克洪一新托特柏克构架中的六种文化维度能够帮助理解许多平时观察到的文化差异现象,并对“异常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这六大问题的观念比较显著地影响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行为。
2. 什么是组织变革? 什么是组织发展? 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1)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 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2)组织发展
概括地说,组织发展所蕴涵的观念和针对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人的尊重。个体被知觉为肯负责、有良知、能关心他人。因此,应该保持人的尊严,对员工应以礼相待。
②信任与支持。主张建立新型的有效能而健康的组织,它具有这样的特征:充满信任,脚踏实地,开放,支持。
③权力平等。有效能的组织不强调层级分化的职权与控制。
④公开对质。有问题不应该藏在背后或是压抑下去,而是应该公开出来,让员工们发表意见。 ⑤参与。变革使许多人都受到影响,因此实行变革应征得他们的赞同。变革涉及的人越多,就越要争取他们的参与,使变革成为全体人的事。而不仅仅是少数变革代理人或管理者的事。
(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现代组织者不仅注重组织变革问题,而且更注重组织发展问题。 ①组织变革侧重解决组织内部出现的某些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在变化的方向、形式等方面都是比较剧烈的,它意味着原有状态的中断,更接近予一种不连续的过程。
②组织发展侧重解决组织向前发展的问题,本质上是渐进的、连续的进程,是分步独立、小步微调的演变。
在许多情况下,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其内容在许多方面是重叠的。
3. 组织行为学产生与管理学发展有何关系?
【答案】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其产生渗透于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1)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研究中,开组织行为研究先河的是罗伯特·欧文。欧文认为关注雇员、改善劳动条件是企业管理者的最佳投资,不仅会减轻工人的不幸,也有利十企业的经营。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公司制度产生。19世纪后半叶,相应的管理理论研究走上科学轨道,这是经济组织的重大创新和管理研究的重要进展,同时也伴随着社会阶级关系和组织行为的重大调整。管理运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劳工阶层的相对贫困化日益普遍。工会组织活动得到发展。这种形式使人力资源的工作在组织管理实践中得到重视,对个体行为的理论研究开始出现。
(3)20世纪初,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与组织中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突出。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拉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大幕。1935年,“劳动宪章”迫使管理者寻求新的方式管理员工,改善工作环境,与雇员建立良好关系。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作为研究群体行为的开始,对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行为科学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正式形成。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经过充分的讨论,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对员工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
(5)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义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它的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人和群体的行为。其特征是既注意人的因素,又注意组织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人群关系学派和组织理论的综合。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理论的综合,也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称为“组织行为学”。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过程伴随着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并对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组织行为学的出现,反映了组织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以往的管理理论将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一一企业作为组织研究的典型,从有效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到增加企业对股民的吸引力,都是管理活动追求的重点。如今,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力资源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被视为组织活动的终极目的。
4. 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
【答案】在社会知觉领域,由于知觉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还会更多地涉及人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个性等。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关系、相对地位、思想方法、社会经验和知觉对象行为的真实程度等,都会影响社会知觉的准确性。这就使社会知觉的问题更为复杂,产生错觉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社会知觉发生偏差或错觉时,有多种反应效果,具体如下: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a. 定义。首因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b. 偏差以及举例。如果在对一个人的知觉过程中,某人给人留下了比较美好的第一个印象,这种印象就将影响到以后对他(她)的知觉; 反之亦然。即使某人表现己经变化了,第一印象形成的影响,也将是缓慢地、滞后地改变的。管理中避免“先入为主”现象的发生。
(2)晕轮效应
a. 定义。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