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61土地资源学与土地资源管理学之土地资源管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2. 地租

【答案】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地租有不同的分类:

①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②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可分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

③按西方经济学理论可将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及经济地租。

3. 土地转让

【答案】土地转让是指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绘他人。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4. 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全球定位系统又称GPS ,是英文GlobalPositioningSystem 的缩写,它是一种定时和测距的空间交会定点的导航系统,各项全球用户提供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GPS 系统包括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5. 土地利用计划

【答案】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主要由农、林、牧业生产用地计划、建设用地计划和土地开发计划组成。根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管理的特点,可对计划内容作出调整,如为了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速度,可以编制农业结构调整用地计划。依据土地利用计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开发、土

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保护等计划一体规划,制度。

6. 垦殖系数与森林覆盖率

【答案】垦殖系数又称垦殖率,是指土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土地垦殖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土地垦殖率=

土地垦殖面积/总土地面积×100%。垦殖率即垦殖系数是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

森林覆盖率也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简述题

7. 简述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体系和原则。

【答案】(1)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学包括为完成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等项内容。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包括土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具体可分解为:土地数量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地权管理、土地法律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生态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监督等项内容。土地资源管理必须具备特定的基础条件。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条件具体包括土地数量、质量和分布方面的资料,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土地资源管理学的体系

①全国土地资源按行政区划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划分成不同层次的地域范围。这些地域范围也是我国各级土地管理机构的管辖范围,从而形成全国、省、市、县、乡级土地资源管理,以及跨区域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②按用地类型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管理体系,进一步细分为农业用地、工矿用地、水利用地. 、城镇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特种用地和后备土地等用地管理系统,其中农业用地再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和水面等用地管理。

③按管理深度可分为数量管理、质量管理和生态管理三大体系。

(2)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原则

①从法律角度,土地资源管理原则可归纳如下:

第一,土地资源管理实行法律管制与经济引导的统一原则。

第二,国家土地利用管理和监督与制止滥占滥用土地。

第三,应用地籍簿资料在土地与各主管部门管理土地相协调。

第四,全国统一管理土地与各主管部门管理土地相协调。

第五,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机构与各土地利用单位之间的协调关系。

第六,城乡土地资源管理的统一性。

②从经济角度,土地资源管理原则可归纳如下:

第一,土地资源管理应采取政治、经济、生态和技术上的综合措施。

第二,整体研究土地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利用和布局的地区特点。

第四,全面考虑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不同的功能作用。

第五,优先保证农业土地利用。

8.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及其简要说明。(注:给出简要图示)

【答案】(1)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这些特定利用类型可以是土地利用大类如旱作农业、牲畜生产和森林等,或者更详细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以花生和高粱为基础的旱作、灌溉水稻生产或冷杉人工软木林。适宜性按每种利用类型分别进行评价、分类和表述。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可以分为以下5个步骤(见图)

图 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程序框图

①评价系统的拟定。

土地适宜类分为:a. 宜耕土地类b. 宜园土地类c. 宜林土地类d. 不宜土地类;

土地适宜等分为:a. 高度适宜等b. 一般适宜等c. 勉强适宜等。

②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③评价因素的选择及其指标分级。评价因素的选择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键性步骤。参评因子的选择的科学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评价工作量的大小。

④评价因素权重测定。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每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大,有些所起的作用很小。因此,要对各个权重加以确定,以使结果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