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615心理学基础(学校自命题)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
A. 态度的核心成分
B. 动力性成份
C. 非智力成分
D. 内化了的成份
【答案】A
2. 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
A. 教学风格
B. 组织教学方法
C. 气氛区
D. 教学氛围
【答案】C
3. 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平衡
D. 重织
【考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的考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同化是儿童理由己有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己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 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4. 提出“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
A. 奥苏伯尔
B. 皮亚杰
C. 维果斯基
D. 乌申斯基
【答案】C
5. 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
A. 教师随堂评价
B. 教师自编测验
C. 随常考试
D. 课堂提问测验
【答案】B
6. 认知策略迁移理论认为对策略作用的( )是影响策略迁移的重要因素。
A. 概括水平
B. 他人评价
C. 组织
D. 自我评价
【答案】D
7.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
A. 是权威意见
B. 将有助于他
C. 旁观者的意见
D. 是客观的意见
【答案】A
8. 皮亚杰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的,年龄小的儿童往往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与坏,很少考虑到行为的( )
A. 方式
B. 结果
C. 动机和目的
D. 习惯
【答案】C
9. 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考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应用。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考查。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旱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论,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认真完成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而“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10.不属于自由应答型试题的是( )。
A. 填充题
B. 简答题
C. 论述题
D. 多选题
【答案】D
【解析】自由应答型试题是让被测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对某一问题做出回答的试题,有填充题、简答题、论述题、联想题、操作题等。多选题属于固定应答型试题。因此,答案为D 。
11.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
A. 各自独立
B. 互相替代
C. 彼此兼容
D. 普心是教心的基础,教心成果印证与发展普心的理论内容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