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有什么特点?

【答案】(1)心智技能的含义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活动是指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2)心智技能的特点

①心智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②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区别于操作活动方式和外部言语活动,它具有对象的观念性、过程的内潜性和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

③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一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和习惯动作。

④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区别于本能。它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通过动作经验的内化而形成的。

2. 什么是教材直观? 教材直观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它们各有何优缺点?

【答案】(1)教材直观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直观即学生对教材所作出的感性的能动反映。直观是领会及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起点。它在各种知识学习中都是必需的。

(2)教材直观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教材直观方式。根据直观的对象,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这三种直观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直观方式或直观方式的组合。

①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不各种实验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a. 优点

实物直观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它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比较一致,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定向作用较好,在将来的实践活动中也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b. 缺点

在实际事物中,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经常混杂在一起,而且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往往比较突出、强烈,而本质要素则比较隐蔽、弱小。因此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难以通过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知识。

②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a. 优点

由于模像直观的对象可以人为制作,因而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 它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它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

b. 缺点

由于模像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像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为了使得通过模像直观而获得的知识在学生将来的实践活动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

意将模像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模像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③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想象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映形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

a. 优点

它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言语直观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质量; 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

b. 缺点

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通常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3. 自我实现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有何启发作用?

【答案】①自我实现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

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如家境清贫使得温饱得小到满足; 父母离异使得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小到满足; 教师过于严厉和苛刻,动辄训斥和批评学生,使得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在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先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

②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都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二种: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与惩罚便是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强化形式; 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先行因素就是指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利用强化和期待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自我强化可以加强学习者的自我监督,从而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同时,学习者对效能和结果的期待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给子学生一定的结果反馈以外,还应注重学生学生的情感的培养。

4. 简述操作整合阶段和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答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其动作特点有:

①动作品质: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②分解动作联成整体,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③动作控制: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④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概括的、暂时的神经联系。其动作特点有:

①动作品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②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③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一式。

④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