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实务测试之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时政会议新闻
【答案】电视时政会议新闻是指电视媒体对各种会议(会见)动态及相关内容所进行的反映报道。会议新闻涉及的报道面很宽,从党政部门的政治性会议,到各社会团体、学科门类的专业会议,以及庆祝会、追悼会等,都属它的报道范围。电视时政会议新闻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电视,在其新闻节目里进行会议报道,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的重要渠道,是造成舆论、指导下作的必要手段。它是我国各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功的会议报道的实践表明,它是“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最直接的传播形式。电视时政会议新闻的传播技巧包括:①立足新闻、寻找角度,发掘观众需要的信息; ②协调关系、沟通认识,创造良好的摄制前提; 积累素材,精心编辑,创造个性。
2.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要求记者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访任务。这种采访可以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3. 电视经济新闻
【答案】电视经济新闻是电视媒体对国家、群体、个体的经济活动重要事实的及时报道。通过电视经济新闻传播信息,推动经济生活和引导民众从经济发展中展望美好的生活,己成为一切新闻单位的重要任务。作为时效快、覆盖面宽的电视新闻,对于经济新闻的报道,更是重任在肩。经济新闻在我国的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都占有十分显著的位置,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特定条件所决定的。
4. 口播新闻
【答案】口播新闻指以播音语言为主体,有时辅以图片资料或屏幕文字的新闻。我国中央电视台于1958年11月2日开始使用这一形式,最初被称为“简明新闻”。随着近年来早间读报节目的盛行,口播新闻的方式深受观众欢迎。其优势包括:①新闻时效快,是与其他新闻媒介进行竞争的重要方式; ②便于传播政令及理念性内容; ③不受图像限制,稿源丰富,有利于扩大节目的信息量。必须指出的是口播新闻必须以时效性强的动态性新闻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过多,就失去了口播新闻争时效的优势。
5.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二、简答题
6. 举例说明受众心理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
【答案】受众的心理特征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极为重要,主要表现为:
(1)求新是受众的共同心理。马达把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归之为四个字:喜新厌旧。越是新鲜的东西,受众就越感兴趣。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要千方百计去获取最新的信息,在内容或报道角度的选择上都要新颖,出奇制胜。
(2)求益、求近也是受众心理的特征。求近心理反映在地域和心理上的接近两个方面。一般人总是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更加关注,地域卜的接近有助于心理卜的接近,心理卜的接近也可打破地域卜的限制。记者在采访的同时,应时常考虑到满足受众求益、求近的心理。
(3)求真、求快的受众心理,也应当引起记者的注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受众对一切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现实生活中,有时真相常常被假相所蒙蔽。这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人为的蒙骗在作怪。记者要注意的就是拨开迷雾、去伪存真,挖掘出事件的本来面目,以高尚的品质和采访技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4)求美是现代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又一心理需求。它要求新闻报道语言美、标题美、文字美、图像美,特别是新闻所表达的思想要美。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审美学与新闻学的交界之处出现了融合,于是有了新闻美学的出现。新闻美学是新闻欣赏中特殊的感受或感受的和谐,它强调的是一种欣赏或接受,需要新闻传播在求通的基础上,能给予受众美的享受,也就是“传必求美”。它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美学素质,同时又能对新闻媒介的美学特征和受众的审美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尊重受众“美”的需要,塑造出更多有高度美感的新闻作品。
7.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
【答案】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需要做到:
(1)提高观察的技巧,要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记者的观察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最终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新闻敏感以及洞察力,才能决定观察些什么,如何观察。
(2)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记者的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的体现。
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高的记者,能够在一般人看起来普通的、偶然的、平淡无奇的事件、人
物、环境中发现深藏不露的内在意义,能够洞察隐秘的幕后联系,在看似平凡的世界中看到闪光点。
(3)要多提倡采写现场短新闻,在实践中培养记者的观察能力。
现场短新闻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到现场第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观察,全面、生动、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多采写这种现场短新闻,能够培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采访习惯,锻炼记者迅速抓现场生动细节和人物特征的本领。
8. 新闻采访中记者为什么要注意和尊重社会习俗?
【答案】社会习俗,就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一种风俗和习惯,包括社会风气、社会习惯和社交礼仪等。社会习俗作为一种约定俗成,与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影响着人际间的交往。社交时如能解对方习惯,重视对方的习俗,定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新闻采访也是人际交往的艺术。为能顺利接近采访对象,使采访对象乐于合作,及时深入地获得新闻事实材料,社会习俗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注意和尊重社会习俗是记者涵养的体现。
①注意和尊重社会习俗,易于在心理上与他人沟通,获取信任,顺利地接近新闻源,获得新闻。
②注意和尊重社会习俗,是记者尊重他人,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具有良好修养的体现。
(2)注意和尊重社会习俗是采访成功的保证。
①熟悉社会习俗是顺利接近采访者的前提采访的成功是靠采访对象的信任和友好合作而取得的。
②只有熟悉社会习俗,才能深入调查,获得详细的第一手资料,防止新闻失实。
③熟悉社会习俗,使采访更深入接近人民群众,具有生活基础和生活趣味,报道出来的新闻更具有可信性和可读性。
总之,注意和掌握社会习俗是新闻采访活动很重要的内容,它使采访顺利进行,使报道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同时也是有效防止新闻失实的重要手段。作为新闻记者,一定要重视和研究社会习俗。
9. 新闻采访中的资料积累工作,应当从哪些渠道去获得资料来源?
【答案】新闻采访中的资料累积工作应该从下面的渠道获得资料来源:
(1)从领导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收集资料。
采访新闻,必须对政策熟练掌握、对形势准确判断。记者应该经常从各级领导机关和所报道事件的主管单位,收集有关政策法规及基本状况的信息材料和具有权威性的官方统计数据,并进行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这有助于记者从宏观角度总揽全局,提高记者的认识层次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使记者真正对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不重视领导机关的意图和精神,在采访报道时往往会抓不住重心; 不清楚政策,采访往往不知从何去看、从何去问。尤其是一些有关政策性的报道中,记者只有从领导机构了解了政策后,才能避免出政策性、方向性的错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