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705政治学原理(含30%国际政治学)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强制性外交

【答案】强制性外交是指运用军事威胁说服行为体改变其行为。实际上,把强制力与外交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外交强制性外交。

2. 经济摩擦

【答案】经济摩擦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经济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影响。按照经济摩擦产生的原因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贸易摩擦、投资摩擦、制度摩擦和技术摩擦。按照经济摩擦的层次,可以将经济摩擦分为:微观经济摩擦和宏观经济摩擦。经济摩擦对相关国家影响巨大:①严重影响相关国家进出口商品的贸易额; ②沉重打击相关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③破坏一国既有的良好国际经济关系。

3. 对外政策行为

【答案】对外政策行为是指国家为实行这样的对外政策而相互采取的行动就是对外政策行为。国家间缔结联盟,建立或中止外交关系,威胁或实际使用军事力量,实行经济制裁或给予经济优惠,在国际组织中表示赞成或反对等,都是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4. 实证主义

【答案】实证主义是指在途径上与行为主义是一致的,包括经验观察、科学实证、知识积累等要素的一种研究方已答法。作为一种“范式”,实证主义有四个基本假定:①科学是一个整体,无论自然科学领域还是非自然科学领域,都应适用相同的方法; ②事实与价值是有区别的,在理论之间,事实是中性的; ③社会领域像自然界一样也有规律性,运用寻找自然规律的大体相同的方法,就能够“发现”这些规律性; ④确定陈述是真的方式,依赖于对事实的检验。实证主义的方法,体现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5. 外交政策

【答案】外交政策是指一国处理国际、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国际和平与稳定,即如何通过谈判在国际

互动中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为自身造就一个最适宜的国际环境。

6. 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

【答案】①理性主义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把理性选择模型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诸如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或博弈论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强调的是行为体怎样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些利益。②建构主义是指针对理性主义以为既定的客观事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形成乃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决于观念因素的研究方法。这种观念不是指个人观念,而是指“集体意向”,即共有的观念或文化。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构主义研究途径的主旨就在于说明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怎样建构了社会事实。

7. 金融危机

【答案】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

8. 国际合作

【答案】国际合作是指在国际政治中,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阿姆斯特茨认为,全球政治中的国际合作,通常有三个特征:①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 ②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 ③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老有利的结果。在国际合作中,通常存在某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东西作为基础和保证。国家之间双边或多边的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和文化合作等,在多数情况下会以某种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加以固定。

9. 霍布斯主义

【答案】霍布斯主义是把国际关系描述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国家行为是不受任何道义或法律的限制的,国家遵守协定只是出于权宜之计。在这样一种国家相互争斗的竞技场上,国家利益是相互排斥的,战争是最典型的国际行为。

10.生物恐怖主义

【答案】“生物恐怖主义”是指利用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染或人畜共患的感染媒介物,如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将其制成各种生物制剂,发动攻击,致使疫病流行,人、动物、农作物大量感染,甚至死亡,造成较大的人员、经济损失或引起社会恐慌,动乱。“生物恐怖主义”与其他类型的恐怖主义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小通过任何组织而由个人发动攻击。

二、简答题

11.评价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作用。

【答案】客观地说,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作用是积极的。在这个体制之下,国际社会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压力,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核武器及核原料的扩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核军控与核裁军的进展。

(1)在美苏之间(后来是在美俄之间),通过谈判所达成的限制和裁减战略武器的协定,使得两个超级核武库的规模大幅度减小。

(2)一些有可能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即所谓的“核门槛国家”,诸如南非、阿根廷、巴西等,以及在苏联解体之后实际拥有过核武器的乌克兰、自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最终放弃了核武器选择。

(3)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的有关建立无核区的协定,无疑也是这个体制的重大成就。尽管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以核试验对这个体制提出公然的挑战,但总的来看,发展并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比人们最初的预想要少得多。1970年,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之际,一些观察家曾预言,将来会有20-30个国家宣布拥有核武器,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

事实表明,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国家提供了一种行为规范。在这样一种国际制度的压力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反其道而行之,都不得不慎重估量它可能得到的好处与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的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距离国际社会的理想目标还十分遥远,还面临着各种问题与挑战,其内部还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症结。

12.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①水灾、早灾、风灾、生态环境恶化、少巳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自然界的小安全因素小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它有不同的层面,即涉及个人、团体、国家政府,更涉及国际组织乃至全球因素,既涉及经济本身的因素,也涉及军事、政治、文化乃至民族宗教等因素。

(2)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

①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速度、有无泡沫成分、通胀率、就业状况、国际收支情况、金融业运转是否正常等等。

②非经济因素:特别是政治和军事因素。在安全问题上,经济和政治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安全会受到政治和军事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安全问题又可能作为原因引发政治问题。

(3)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

①前资本主义时期,国内因素主要表现为国家安定与否,统治者的政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际因素主要表现为国家间战争。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限定性作用日益下降,经济受国际因素的影响日益扩大。

从概念上将,国内和国际因素是以主权国家的范围为界限的,主权可支配的是国内因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