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唐宋内阁

【答案】唐宋内阁是袁世凯政权的第一届内阁。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但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员也分到了农林、工商、司法、教育等四个部门,同盟会员占到半数,所以又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

2. 第三党

【答案】第三党是以国民党左派邓演达为首的,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正式名称叫“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其基本立场是要在国共两党之外,结成第三种势力,经过第三条道路复兴中国革命,因而被称为第三党。1927年冬,谭平山、章伯钧、季方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表示继续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是第三党形成后最早采用的名称。该党与在海外的邓演达保持联系。1930年8月,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被选为中央干事会总干事,负责主编《革命行动》月刊。该党经过一番整顿以后,一度发展很快,曾建立十一个省区和三个市区的地方组织。第三党积极进行反蒋活动,特别是邓演达利用他以前在黄埔军人的影响,策动蒋系军官反蒋,给蒋介石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威胁。1931年8月,邓演达被逮捕,11月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邓演达的遇害,使第三党受到极大打击。此后第三党的成员,除一部分投靠蒋介石外,其他人继续坚持斗争,但在蒋介石高压政策下,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圈子内进行隐蔽的活动。

3. 北伐战争

【答案】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从广东出师北伐。西路军占领湖南,攻克湖北武汉; 中路军占领江西; 东路军占领福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军事胜利。

4. 粮食统购统销

【答案】粮食统购统销是指建国初期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商品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的政策。为了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解决人民生活和国

1953家建设所需的最重要物资的供求矛盾,国家决定对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年10月首先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对农民中的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一政策对保障城乡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稳定市场物价,促进三大改造,起了积极作用。

5. 九一八事变

【答案】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侵占中国东北而制造的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并反诬中国军队,炮轰沈阳北大营,进而侵占东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九一八事变”是口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6. 二次革命

【答案】二次革命是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战争,又称讨袁之役、赣宁之役、癸丑之役。1913年初,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暗杀了宋教仁。宋案真相大白后,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入讨袁行列。后来讨袁军战败,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7.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8. 金圆券

【答案】金圆券是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由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3日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个月左右,贬值却超过二万倍。1948年8月19日,为遏制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停止使用法币,改为金圆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国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整理财政并加强管制经济。金圆券发行的初期,政府以行政手段强迫民间以黄金、外币兑换。由于没有严守发行限额,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令民间经济陷入混乱,城市的中产阶级受损利益最大,使得国民党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这也是加速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论述题

9. 试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答案】(1)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的原因

共产党在南方七省的势力迅速发展,“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势”,蒋介石深恐对日宣战将面临国共与中日“两个战争”,以致腹背受敌,于是提出“攘外必先安内”,试图稳定后方之后冉处理中日问题。

(2)“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内容

第一是“剿匪来安内”,第二是“才是抗日来攘外”,并一再强调“安内是攘外的前提”,“安内”的重点是消灭共产党和红军,“同时也要消灭一般违抗中央的叛逆军阀”。

(3)“攘外必先安内”国策产生影响

①九一八事变后掀起的抗日民主运动高潮被镇压下去,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断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夺,中华民族灾难日益深重。

②蒋介石在实施“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期间,国民政府做了大量的抗战准备,比如整理军务加强国防,加强重工业和交通建设,积极争取美英的援助,改善同苏联的关系等等以对付日本的侵略。

10.简述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或者可问皖南事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

【答案】(1)历史背景:

①日本为了早日结束侵华战争,实现南进目标,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

②同盟军与轴心国两方面的力量都想拉拢蒋介石,从国际形势上抬高了蒋介石集团的地位。 ③蒋介石对打击共产党的势方直没有死心,想趁国际形势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发动反共高潮。 (2)经过:

①1940年7月,国民党提出了一个取消陕甘宁边区,限制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及作战区域的所谓“中央提示案”。此案的提出是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先声。

②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发出皓电,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于一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皓电的发出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开始。11月9口,中共中央复佳电,坚决拒绝国民党要求八路军新四军限期撤到黄河以北的命令。但为了顾全大局,同意将皖南新四军部队移到长江以北。12月8日,国民党政府以何、白名义发出齐电,强令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于1941年1月底前全部撤至黄河以北。但蒋密令顾祝同若新四军至限期(12月31日)不北渡,应立即解决。在此情形下,将皖南军部迅速北移是正确的方针。但项英在“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延误了北移时机。直到1941年1月初才在中央的严厉督促下转移。

③1941年1月4日晚,新四军军部及在皖南的部队9000多人从径县云岭出发。5日到达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袭击。6日,顾祝同所属上官云相等部在蒋“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密令下,向新四军发起总攻。新四军与敌进行了七昼夜的激战,伤亡惨重。叶挺为保全部队,主动往上官总部协商,被扣押。14日,新四军除2000人冲出重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项英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后,1月17日,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审判”。第二次反共高潮至此达到了顶点。

(3)影响:①皖南事变发生后,1月10日,中国共产党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针对皖南事变暴露出来的国民党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真面目,共产党坚决贯彻“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大力宣传国民党破坏抗战、妄图消灭共产党的野心,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拥护,博得了国际舆论的称赞和声援,不仅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