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农业大学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方言
【答案】社会方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由于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形成具有各自独特语言特征的言语社团,社会方言就是指这些言语社团使用的内部语言。社会方言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比较突出的是用词上的不同。社会方言及其风格变体是全民语言的变体。
2. 词类
【答案】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日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的依据。按照汉语语法的老传统,词可以先粗略地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二、简答题
3. 简单说明文字的发展过程?
【答案】(1)公元前一千多年,闪美特人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放弃了从词的意义入手(即描绘或用图形提示事物)来造字的方法,只去记录语言成分的读音; 并把早期文字中的图形加以简化和整理。拼音文字可以分为三种,即音节字母文字,辅音字母文字和音位字母文字。
(2)我们汉族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甲骨文中每个字是一个图画的缺点。汉字发展到小篆,就己经开始把原来的图形改造成一定的笔划组成的形体,形成了一种过渡状态的东西。而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的隶书,则已经摆脱了图形的束缚。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非拼音的汉字就显得更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汉字的非拼音状态终将结束,汉字必将改革成拼音文字。
(3)书写顺序的更动(过去一些自右向左书写或白上而下书写的文字,后来改为白左向右书写); 字形日趋整齐、分明、美观; 非拼音文字逐渐被整理成比较少的声符、意符,由它们构成整个的文字体系; 拼音文字越来越便十连写等等。
(4)文字由图画式的变为非图画式的,由不是拼音的变为拼音的等等,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4. 什么是音位变体? 音位的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有什么不同?
【答案】(1)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称作这个音位的变体。音位变体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两种。
(2)音位的自由变体,就是能出现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之中而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音位的条件变体是在一定语言中各有一定的出现场合而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
5. 什么是后缀与词尾? 举例说明两者有什么同异。
【答案】(1)后缀与词尾
后缀是指茹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是一种构词语素。例如汉语的“小刀子”“瓦盆儿”中的“子”“儿”,英语的"reader" , "voiceless" 中的"er" 、"less" 都是后缀; 而词尾则是相对于词干说得,是一种构形语素。后缀和词尾就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是:
(2)后缀与词尾的同异
①相同点
后缀和词尾都茹附在词根或词干上,都是附加语素。
②不同点
a. 构词作用不同,词尾不能改变一个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改变词的语法意义。比如work 是词根,worker 中er 就是词缀,由动词“工作”变为了名词“工人”。而workers 中“-s ”就是词尾,表示复数,但是并没改变工人这个词的词汇意义。
b. 构词位置不同,词尾一般是附着在词根后面的不成词语素,而词缀虽一般也是在词的尾部,但是在有词尾的情况下,词缀必须放在词尾的后面。
c. 意义不同,词缀一般都只具有语法意义,不具有实在意义,而词尾一般含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6. 什么是词类? 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1)根据词的某种语法特征给词所分的类别就是词类。
(2)划分词类的标准是:(1)划分词类所根据的词的词法特征就是表示词的某种语法意义的形态。(2)划分词类所根据的词的句法特征指的是词在句子中的地位以及词和其它词的结合能力。
7. 什么是声调?
【答案】声调主要是指某些语言中每一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声调在语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8. 简述多种语言统一成一种语言的原因及其情况。
【答案】(1)多种语言统一成一种语言就是某一个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他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是语言间相互影响中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现象。
(2)一般说来,多种语言统一成一种语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居住在同一地域上的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彼此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接触的密切和频繁,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民族在说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还学会了另一民族的语言,把它作为各民族间共同的交际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深入,因此某一个或几个民族就可能放弃自己的语言,完全采用另一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样,多种语言就逐渐统一成一种语言。例如,满族入关以后,满族人民逐渐不说满语,而用汉语,作为交际工具,因而汉语代替了满语,两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9. “一穷二白”“副”和“一副手套”的“白”和“白布”的“白”、顶起来”的“顶”和“一顶帽子”的“项”、“副班长”的的“副”、“莲子”和“帘子”等是不是同音词? 为什么?
【答案】是同音词。因为它们语音相同但是意义上没有联系。
10.像“神”“鬼”“天堂”“上帝”之类的词义既然原来就是歪曲地、错误地反映了客观对象,而且我们现在也己正确地认识了它们,那我们为什么在交际中有时还用它们?
【答案】(1)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还包含一些幻想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幻想就会脱离现实,歪曲地、错误地反映客观对象,并且用一定的语音来表达它们,创造出没有正确地反映现实的词。
(2)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碰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万能力量在操纵一切,并希望它能帮助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使生活变得自山和幸福。人们就在这种愿望的基础上,根据现实中的事物来幻想上帝、神仙、天堂的样子,并创造了“上帝”“天堂“神仙”之类的词。
(3)这此词一般都会随着现实生活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达而逐渐失去它原来的意义,或者干脆从语言中消失。由此看来,像“上帝”“神仙”“天堂”之类的词的意义的形成仍有其客观基础,只是这些意义是对现实的歪曲的、错误的反映罢了。
三、论述题
11.以汉语为例谈谈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
【答案】书面语与口语是共同组成汉语的重要部分,而二者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1)联系
口语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文字出现以前,语言只有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即口语。有了文字以后,使用文字形式的文本语句与用口说出的一发即逝的“话”在创作和接收上都有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就有了适合于用文字写出来供“看”的书面语和适合于随时说出供“听”的口语这两种语体的分化。
(2)区别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虽然两者的基本系统是一致的。但由于表达媒介的不同,两者也有很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①用途不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