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传播观。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2.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从广义上看,知晓权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看,知晓权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 知识沟 【答案】“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 4. 选择性接触 【答案】选择性接触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最早提出。 二、简答题 5. 受众对媒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手段有哪几种? 【答案】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诸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6. 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答案】传播学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扩散,深层原因在于传播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适应性、伸缩性等特点。
(1)传播学具有某种优越性。优胜劣汰。传播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其在知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极易流传和扩散。
(2)传播学具有某种适应性。适者生存。这种适应性和本土化,使传播极易冲破民族文化的防线,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
(3)传播学具有某种伸缩性。以屈求伸。这种伸缩性和灵活性,使十分保守、封闭的国家都有传播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正因为传播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才在世界各国生根、开花、结果。
三、论述题
7.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体不应只满足于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还要帮助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公共生活; 新闻传播的功能不应只是知情和监督,还应帮助人们“介入自己社群的事务”。请分析此观点。
【答案】题目中的观点实际上由美国公共新闻运动者提出,它的存在有自身的社会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1)“公共新闻”理论的最甲‘提出者是纽约大学的杰伊·罗森(JayRosen )教授,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提高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者观看这些问题。”
(2)20世纪90年代,公共新闻理论及实践在美国新闻界发展起来,它是美国社会环境和新闻领域探索的产物,公共新闻事业的诞生首先与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传统有直接联系。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发展,垄断程度日益严重,普通公民在美国社会里的地位越来越被边缘化,很多公民与国家的距离拉大,关心政治但在改变政治的进程中却无能为力。一般的公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还能在政治进程中发挥什么作用,不明白自己怎样才能产生影响,看不到自己在社会体系或社区中的地位。
随着“信息时代”在80年代以后进一步发展,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也纷纷组成信息网络系统,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在信息时代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公众的批判能力和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却日渐降低,美国公众对于社区公众事务采取默然态度。由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面临严酷的挑战。一些报纸开始走煽情新闻的道路,但是煽情化的诉求方式流行一段时间后,新闻批评者们开始觉得正是由于媒体对于自身公众性的忽视,导致媒体商品化,使其不能真正帮助民主的建设。他们认为新闻媒体应当在公共事业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担任更积极的社会角色。于是另一些媒体选择了更务实的报道作风,以期望能够帮助解决社会公众生活中的种种问题,重新唤起公众的热情,公共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新方式应运而生。
(3)所以,可以分两个角度来分析题目中的观点:
①从试图打破媒介的话语霸权,让每个族群具有公平的表达、公平接近媒介的权利来看,这种观点有一定现实意义。
②公共新闻理论的提出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这种超越了新闻媒体的告知的基本功能的新闻实践主张,如果运用的不恰当,会有“越姐代危”之嫌。
另外,从商业化媒介运作、整体政治以及社会环境来看,这种观点带有太多的理想成分,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事业,脱离国家和制度语境的探索显然不切实际。
8.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工C )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半年增幅高达208.9%,暴增至1.95亿。微博用户被形容为“爆发”式增长。在手机网民中,己经有34%的使用者使用了手机微博。可见,微博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请您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微博的传播模式对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带来了哪些冲击和影响?
【答案】微博的传播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冲击了传统的传播学理论:
(1)微博的自媒体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方式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主要讨论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而现在议程设置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分散的个人。
(2)粉丝文化改变了传统传播学理论中对意见领袖的界定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意见领袖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关注大众媒介的报道,然后他们利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将媒介信息传达给不直接接触媒介的人。而在微博传播中,意见领袖不需要丰富的阅历或知识,也不需要把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解释给其他人,意见领袖只需要简单的转发或评价,就可以引起大量粉丝的关注。
(3)消息内容及消息发表的自由度高,改变了传统的把关人理论
微博内容虽然有时也会受到微博平台的监管,但是微博用户众多,发布内容海量,这是得微博平台运营者的把关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微博的内容自由度很高,不需要遵守传统媒体的语言规范,所以微博上经常出现一些有特殊含义的代码和网络语言。这些使得网络把关和传统媒体把关出现巨大差异,给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
(4)碎片化的文本,可辐射更多的微博使用者
微博文本的碎片化,使得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在传统博客的写作中,博主习惯于长篇大论,这在无形中设置了博客的门槛,微博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琐碎的生活细节。
如Twitter 在首页显示的只有9条用户发来的信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隔秒刷新就会出现变化。网站管理人员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又如中国微博客网站对5"12汉川地震信息进行议程设置,叽歪网推出了地震专题,但是还不足以将所有的与地震有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整合,从而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
微博的碎片化写作,是传统博客系统化、长篇大论写作之外的一个写作天地。无须精湛的写作技巧,只要会识字写字,都可以在使用微博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5)简短写作,快捷发布,实时交互传播
简短写作和快捷发布,促成了半广播半实时交互的微博机制,使得用户组成多个交流分享的小群类,群体传播得到凸显,而大众传播在被弱化。传统博文发布之后,经过网站博客编辑的审阅才有可能把优秀的博文放置到网站博客首页,博文才会被更多人关注到,除此之外,用户只能关注到自己好友的更新。
微博作为即时互联网,它发布的消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用户的手机或者其他即时通讯软件上。不但能关注到自己的好友,还能关注到所有人的最新信息更新。2010年两会期间,很多媒体记者和明星委员用微博第一时间传递信息并与博友交流互动。
(6)微博社会化、个性化,自媒体特性更加突出
公民利用微博进行现场报道,会越来越接近媒介、接近新闻领域,微博带来了全民新闻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