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1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2. 信息爆炸

【答案】信息爆炸是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2“信息过载”(信息超载)(南京理工2011年研; 人大2004年研)

答:“信息过载”是指在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当一个人或一个系统接收到太多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意义确定处理时,发生的信息饱和甚至于过载的现象。信息的意义确定是一个过滤过程、把关过程。当信息被传播、被表现时,受者需要对他所接收到的信息流进行判断和评价,确定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与己无关无意义的信息。无意义的信息表现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组织处理。如果接收的信息流量太大、太乱,针对某个受者而言,会出现信息过载的可能。

3.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答案】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4.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 )

【答案】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 )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指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

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客观性一一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一一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一一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性”信息。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析~提出结论”O

二、简答题

5. 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哪几类责任?

【答案】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理解为是他们分内应做的事情或应当完成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是他们应该承担的义务,或应争取达到的标准,或因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而应承担的职责。新闻传播者的责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契约性责任

这是新闻传播者对自己服务的新闻媒介以及在内部组织中所应承担的类似于合同性质的一系列责任。最重要的方面是要有集体荣誉感,要意识到自己是新闻队伍中一员,并要努力为这一队伍争光。新闻传播者的责任主要有: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搜集反馈。六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者的契约性责任。

(2)社会性责任

新闻传播者不仅要对新闻媒介的崇高威望和自己的崇高称号负责,而且要对信息公开传播后在社会上所产生的结果负责。

①新闻传播媒介具有无害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因而首先应“切忌损伤”,即不应对公众或社会产生危害。它的任务不仅要报道、传播、争论或劝服他人,而且要忠诚与负责地为公众利益尽力,即站在受众的立场,为受众着想,为受众说话,为受众谋利,为受众作全面、客观、公正的报道,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干不体面的事情,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有时甚至要与公众一起同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和欺诈行为斗争。

②记者应尊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道德准则,一切可能伤害民族感情、引发民族纠纷或带来消极性后果的新闻传播都应在禁止之列。

③对丑行和毒害不加痛斥而保持沉默,也是不容许的和不负责任的。

(3)法规性责任

国家的法律规定的记者的责任,比如“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污蔑社会制度、煽动民族仇恨、鼓动社会动乱的传播活动’夕、“不得侮辱和诽谤”等。

(4)国际性责任

新闻传播实际上已成为越过国界的跨国传播。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必须承担一系列国际性责任。遵守国际法准则和履行大众传播中的国际性责任,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6. 符号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案】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表述和理解功能

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即交流精神内容。但是,精神内容本身是无形的,传播者只有借助于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借助于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encoding )和符号解读(decoding )的过程。符号化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则是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不仅如此,传播对象对传来的信息做出反应一一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

(2)传达功能

传达功能是指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的功能

人在思考之际,其思考的对象和关于对象事物的知识都是以形象、表象或概念等符号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因此,思考本身也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7. 比较传播学定量研究中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答案】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是为了挖掘复杂因果关系所引入的变量。

(1)调节变量

调节变量是一种影响自变量X 对因变量Y 作用强度的变量。调节变量有助于在研究中识别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边界条件。

例如,如果己有研究发现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不一致,其关系时而正向时而负向,时而增强时而减弱,时而存在时而消失,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暗示研究者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潜在的调节变量在起作用。调节变量可以清晰地展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在何时、何种情境下存在怎样的关系。传播学领域,霍夫兰的心理研究(如“两面提不”等)是应用调节变量的典型案例。

(2)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是一种由自变量引起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即自变量(X )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因变量(Y )。引入中介变量的意义在于揭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原因和作用机制。

(3)二者的异同

①相同点:

a. 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存在往往都不是单一的,可能存在多重调节变量和多重中介变量; b. 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都应用于有关因果关系的研究中。

②不同点:调节变量不直接受到自变量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其属于因变量和自变量之外的外部变量; 而中介变量直接受到自变量的影响,同时对因变量产生影响。

三、论述题

8. 结合“抢盐风波”谈谣言的控制策略。

【答案】(1)谣言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