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答案】(1)“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的涵义

“创新扩散”假说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M. 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社会变革是指社会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从传播的角度看,社会变革包括这样月个阶段:①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②新观念得以向社会体系成员进行传播; ③新观念被采纳或拒绝所造成的变化。

(2)“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从“创新扩散”假说来看,社会变革过程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和扩散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①社会变革就是一个新观念新事物从形成到向社会成员进行传播,进而被采纳的“创新扩散”过程。这个过程中包括新观念的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五个环节。按采用时间先后,可以把社会成员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和滞后者五种类型。②“创新扩散”假说将传播视为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新观念、新事物的普及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

③创新扩散论认为,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的作用很大。其中,大众传播和外地渠道在普及新知识方面有较强的作用,而人际传播和本地渠道则在劝服人们接受新事物方面有更显著的效果,两者显示出一种互补的关系。

可见,“创新扩散”假说是罗杰斯对社会变革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而获得的研究成果,这一假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2. 什么叫“象征性社会互动”? “共同的意义空间”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答案】(1)“象征性社会互动”的含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2)“共同的意义空间”的意义和作用

①“共同的意义空间”的意义

a. 象征性社会互动,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而言是他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意图);

对受传者而言是他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因此,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b.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这个关系可以用图2-1表示:图3-1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

c. A表示传播者的意义空间,B 表示受传者的意义空间,AB 表示双方共有的意义空间。A , B 不可能完全重合,双方的意义交换只能通过AB 进行; 随着意义交换的活跃化和持续进行,AB 则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②“共同的意义空间”的作用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库利认为它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米德认为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根据米德的观点,自我是“主我”(工)和“客我”(Me )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这一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3. 辨析: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有效结果,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请对此观点予以辨析。

【答案】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理由如下:

(1)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双重含义:

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2)制约和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传播主体。传播主体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的可信度和权威度。

在现实生活中,可信度与权威度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有权威的人自然值得信任,值得信任的人往往具有权威。对传播者而言,具备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度无疑会提高传播效果。

②传播技巧。传播是一项技巧性很高的活动,不同的传播方式往往会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所以,要提高传播效果,就要掌握必要的传播技巧。

耶鲁学派将传播的说服艺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a. 正反之选。要说服受众接受一种观点,是把这种观点的优劣都讲出来好,还是只讲优势好,是使用“一面之词”还是“两面之词”,传播媒介必须做出合理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一味地否定或简单地肯定,都很难说服受众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但在某些情况下,只讲“一面之词”要比兼谈“两面之词”更有效。

b. 先后之选。提出观点的先后顺序,即把传播者的观点放在开头说还是放在最后说,对传播效果也有影响。放在前面的内容最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而放在后面的内容则更容易被受众记住。

c. 明暗之选。结论是由传播者明确给出还是由受众自己得出,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时,鲜明的态度有利于受众接受传播者的结论; 有时,暗示的方式更有利于受众接受传播者的结论。

③传播对象。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如下:

a. 听从性。有人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人不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前者是听从性较高的人,后者是听从性较低的人。对大众传播者而言,面对听从性高的受众自然容易实现传播效果,反之则比较困难。

b. 恐惧诉求。在传播信息中夹入一些恐怖的、威胁性的信息,使受众产生畏惧心理,往往可以促使传播效果的实现,这就是所谓的“恐惧诉求”。

c. 免疫论。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可以通过给受众介绍少量反面信息的方式,而使他们增强对反面信息的抵抗力。有效地利用这种方式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确信受众的确不可避免要接触到反面信息; 事先给予受众的反面信息应是少量的。

总之,“传播效果是指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有效结果”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仅仅将传播主体的传播技巧作为制约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4. 李普曼新闻理想。

【答案】沃尔特·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是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新闻思想主要如下:

(1l 舆论观

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源头为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关于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观点

①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②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