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试论“语义三角”及其语义指涉理论

关键词:语义,现实,名实之争,语义三角

  摘要

人类对语言的思考是从语言和现实的关系开始的。人类在原始蒙昧时期无法区分名称与名称所代表的客观之物的关系,认为二者是天然一体的,名是物的一部分,或者二者完全等同,这样语言就与实在有着等同的威力,说什么就会发生什么,所以人们对语言有着莫名的敬畏,形成了所谓的语言拜物教。这是语言与现实混沌的观点和思维。直到现在这种现象仍在许多落后的民族及部落的语言文化生活中留存着。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语言与现实开始被区分开来,这种进步集中地表现在不同国别中所进行的名实关系的争论。在中国有名辩思潮,老子、荀子、孔子等纷纷阐释自己的观点;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就名称与实在之间是约定还是自然赋予的问题展开论争。名实讨论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名实的相互关系以及名的相对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其成就是分开了语言和现实。其中指称说认为语言和现实相一致,且都是外在的,和其对立的说法则认为"实"表达的是人头脑中的观念。名实讨论中有些经典理论至今对我们依然有启发。 当名实之争沉寂多年以后,语义三角理论峰起。诸多"语义三角"理论都试图解决名实争论遗留的问题。打出这一过渡信号的首推德国的西方分析哲学的先驱和数理逻辑学家弗雷格。他在1892年发表了论文《论意义和所指》,认为除了语言和现实,还应该引入意义这一维,并把符号、意义、所指三个要素用三角形形象地联系了起来,直观地说明了三者的关系。持三分观点的还有皮尔斯、奥格登和理查兹等学者。不同的"语义三角"理论在名实区分的基础上,将语言涉及到的几个因素作了很好的区分,即将事物、概念(或思想)与词语三分,并说明各个因素各在何处。事物无疑为客观事物,概念与思想无疑为人的精神意识内容,也就是人脑中的观念。至于词,一般认为,词义与概念相当,也为人的精神意识内容,已经先期进入了人的头脑之中,而词语的表现者,语音通常是客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这样的:概念或思想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是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概括而成的,它是个抽象的东西,要通过"表意符号"(也就是词)才能表达出来,词或符号与所指物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语义三角理论将名实讨论的二分扩展为三分,这就为很好地阐明语言与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的关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人们知道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既不像先民那样混沌,也不像中外名实讨论将其想象为名实两个维度那么简单。而且,所有的语义三角理论都将意义、概念、思想这些东西纳入到了人的内部世界,认为它是精神与意识的,从而只能放在人脑中加以讨论。这相对于名实论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很明显,所有与思想、概念和意义以及有关的问题,只有放在人的精神与意识世界,也就是在人的头脑中才能加以说明。这是语义三角理论较之前此名实讨论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关于这一点,我们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但是相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语义与内外世界关系这个重大课题来说,不同时期的由不同的学者提出的语义三角理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局限。总括起来,这种局限性表现在:首先,所有的语义三角理论,都没有很好的说明外部事物以何种方式如何进入人脑成为概念或意义的,与此同时,进入后的关系及变化也没有得到解释。其次,虽然语义三角理论将词义与概念与思想作为同一范畴,从而解决了语义的基本性质问题,但所有的语义三角理论都回避了词语的承载者语音是在人头脑之外还是在人的头脑之内的问题,也就是依然没有讨论语音的实质。我们认为,也正像语义三角理论正确提示的那样,应该首先区分内外世界,然后说明这两个世界的转换关系。人们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来感受外部世界,并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进行重构。不仅客观事物要进入人脑(人的内部世界)才能形成事物印象,并逐步上升为概念,关于这一点,就是看来具有很强客观性的语音也必须进入人的头脑之中,才能与业已进入人脑中的外部事物(意识内容)产生关联,进而才能由人的发音器官将其外化为声波形式,为对象所感知。因此,我们认为,要正确地分析语义、语义形式以及语义与外在事物的关系,语义三角理论给我们设定的三个维度是不够的,要从外部世界的实际语音、客观事物到人脑中(内部世界)、语音形象、事物印象四维的角度及其关系考察语义指涉问题,并认识语言在语义指涉中的作用和局限,才有可能对语义指涉这个困扰人类的问题作出明晰可信的说明和解释。这对于我们认识并真正把握人类语言机制的运行从而模拟人的语言智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可分为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这一部分谈谈人们科学认识语言的史前史,引入先民不区分语言和现实,甚至认定语言就是现实,现实就是语言的观点,也就是语言与现实的一维理论。在语言既成的条件下,人们在那时还不能将语言与现实分开。 第二部分,名实讨论中的语义指涉关系:通向语义三角之路。从人类对名实关系混沌到有所区分并进行部分科学的讨论,显示了人类对语言与现实关系认识上的进步。但是这种二分同样存在问题,即认为"实"是客观的,有的看法则认为是主观的,而"实"如何成为主观的也不是名实家所能回答的问题。 第三部分,"语义三角"内涵的变迁及语义指涉关系演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传统语义三角的沿流,阐释其先后继承关系。指出其最大价值在于将意义引入人的内部世界,还要指出其缺陷:即依然不能回答现实如何进入人脑及语音客观与否的问题。 第四部分,"语义三角"中语义指涉的两个世界及其分野。从分析"语义三角"存在的问题入手,说明现实世界怎样进入人脑变成语义内容从而成为语音形式的表达内容的。指出它们分属两个世界,并说明这两个世界通过人的感觉和意识器官信息交换的过程。 第五部分,语言符号的形成及其在语义指涉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语音的客观与否,进而阐释语言的作用和局限。 第六部分,语义指涉的两种现实及指涉的四角性质。提出认识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的两个界限和四个观察点,说明语言活动的本质以及人类在这四点的运动。 第七部分,结语。回顾人类对语言与现实认识从一维到四维的历程,分析每个历程的价值和局限,说明人类走向四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