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从《西游记》和其续书看晚明文人价值观变化

关键词:《西游记》,《后西游记》,《西游补》,价值观,晚明文人

  摘要

几百年过去了,《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的魅力依然不减,由于这是一部累积型的作品,研究者很少关注它的创作主体。《后西游记》、《西游补》虽然是《西游记》诸多续书中较有影响的两部,但是,他们很难在艺术上与《西游记》相提并论,对它们的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本文从《西游记》和它的这两部续书本身出发,就创作主体表现出的价值观做一个比较,发现其中存在着差异,从时代上来看,差异正是晚明文人价值观念对于传统的怀疑和背离。这种把《西游记》和其续书结合起来的研究将引导我们重新挖掘续书价值,同时,也是从文学角度对于封建知识分子心态的一次反观,并启发我们对当代重新演绎古典文学作品的现象进行思考。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扣住《西游记》神魔小说的特殊性,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两方面来看其中体现出的价值观。第一节着重分析了以孙悟空为代表的取经众人的个人经历,虽然相似但不相同,最终都是以成就了取经事业而提升了生命意义。他们的个体价值和取经集团、天下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了以道德价值为取向,以群体价值为重心的传统价值观。第二节在对文人传统价值观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进入《西游记》的情节,可以看到西行路上的种种磨难又都是在突出取经人的"功德",实现着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统一,取经情节无疑是对通过立功立德实现道德目标的途径的认同,充分地表现出传统价值观的特征。 第二部分则分别对《后西游记》和《西游补》的结构、内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并结合《西游记》进行比较。发现续书虽然沿袭了神魔小说的题材,但是它们却和现实贴得更近,在利用西游故事传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后西游记》抨击虚伪道德,否定救世的可能性,价值观的最终走向是消极的。《西游补》出现的时间正是明亡之际,作品将功名利禄、富贵荣华、英雄美人等具有价值判断的意味的东西统统放入了虚幻世界,全书笼罩着浓重的虚幻感。两部续书都肯定个体在群体之外具有存在价值;为其寻找新的价值衡量标准,表现出晚明文人特有的困惑、失望和茫然,却正是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理性思考的开始。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对于晚明文人价值观上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原因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提供给晚明文人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生存环境,从心理角度看,他们无法在这样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金钱、物欲直接撞击着他们的传统观念。原因二:现实中的科举制度并不能成为晚明文人实现理想的阶梯,反而加速了文人群体的分化,对科举的失望和热衷都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背离。原因三:心学提供给晚明文人新的思维视界,思想的活跃促使他们的个体意识一步步走向成熟。 论文力求从作品本身出发,以文人群体为重心,在作品的差异中把握同一时代文人的共性特征,在求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希望能在拓展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及《西游记》续书的研究视野上面做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