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课程

【答案】教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其基本涵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程。教育课程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结构,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课程的编制和实施是学校实现其教育目的的手段,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中介。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行政关心和作用的重要领域。

2. 领导力

【答案】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的能力。领导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组织的领导力,即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这个层面的领导力涉及组织的文化、战略及执行力等。二是个体领导力,对于学校来讲,就是学校各级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领导力。

3. 知识经济

【答案】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者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有: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 ②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③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 ④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二、简答题

4. 学校战略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学校战略规划是对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行动路线所做的宏观的、有预见的构想和安排。其特点如下:

(1)整体性

学校战略规划是做好宏观战略规划、中观策略规划和微观意义上的各部门行动规划,最终把它整合为有内在结构的整体的学校战略规划的过程。

(2)前瞻性

学校战略规划要立足基础、面向未来。它从学校改革和长期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明确、可行、有效的发展目标和实施途径,带有非常强烈的前瞻性。

(3)科学性

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要经过环境分析、学校自身条件分析、目标确定、过程规划和模式选择、保障条件规划等几个环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4)可操作性

从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可以看出其内容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完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效能。

(5)协同性

学校战略规划在本质上是一个协同的过程,它把学校共同体的各种力量聚集在一起,共同勾勒学校发展的使命、愿景和目的,共同完成学校发展的大业。

(6)持续性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要求学校对自身进行系统自评,以此为基础,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社区需要制定、实施、评价、修订规划。

以上六点即是学校战略规划的主要特点。在制定和实施学校战略规划时,要了解其特点,尊重其特点,促进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

5. 说明现代教育计划的含义及特征。

【答案】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人们把它称为现代教育计划。

(1)现代教育计划的含义

现代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2)现代教育计划的特征

①教育政策是制订教育计划的前提。教育计划必须为权力所支持。一般而言,教育政策是由国家权力所决定和支持着的关于教育的思想观念、意愿和行动准则。这与个人、党派、社会团体等关于教育的意见、希望、提案等有着根本的不同。当然,教育计划不同于教育政策,但教育计划是离不开教育政策的,它必须以教育政策为指导。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它不是个人或团体对教育发展的某种愿望,而是以数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能实现的教育目标。从时间卜看,它又是为实现某一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时间一览表。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它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而教育现状的分析、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计划实施方案的建立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性,都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乎段来实现。

6. 简要分析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

【答案】学习组织建设的原则包括:

(1)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仟务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提高效能和效率为指导思想,坚持因事设岗,组织建设围绕学校目标和任务进行,不设冗员。贯彻这一原则,应该做到:

①对校内机构和职位的设置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以追求效能和效率为目标。

②打破狭隘的专业分工观念,坚持各岗位人员满工作量,以此确定人员总体编制,以此为基础,倡导工作人员一专多能,最终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上资”的组织建设口标。

(2)统一领导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学校工作中,只能有一个指挥中心,每个下属只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领导并且对他负责,管理者不可越级指挥。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处理校内的党政关系,在中小学落实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确立校长行政指挥中心的地位。

②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关系,保证指挥到位。 ③领导者要敢于授权,善于授权,避免工作中越姐代厄。

(3)分工协作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建设中要根据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进行专业分工,规模较大的学校要建立专业部门开展专门领域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但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各个专业部门和人员分工不分家,彼此互相合作,紧密配合,以组织的内在联系保证工作有系统地进行。贯彻这一原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

①依法治校,将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制度形式明确加以规定,不留缺口。对完成新设任务的部门,尤其要仔细研究其协作关系。

②学校在考虑各部门合理利益的同时,要对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部门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定期轮换岗位,是削弱这种倾向的手段之一。

(4)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任何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承担起与其职务相一致的责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并享有完成职责所必需的权利。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①规范地建立岗位责任制,以文件形式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质量要求,确定管理者应向其提供的各种条件,并规定完成或没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

②建立双向监督机制,既监督工作人员尽责情况,也监督领导者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利的情况。

(5)建立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为了保障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准确和防止领导干部读职、腐败现象的产生,应尊重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民主权利,从组织和制度上加以保证。贯彻这一原则时应做到:

①实现组织落实,切实建设好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等组织,不仅应使其组织健全,而且应切实落实它们的知情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使其职责制度化和活动规范化。

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应进一步扩大职权并具有相对独立性。

(6)因校制宜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每所学校在设置组织机构和制定制度时,不应千篇一律照搬某种模式,而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自己需要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