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自建国以来,评价武则天的论文近千篇,有关论著不下几十种。但缺少全面系统论述武则天在文化史上贡献的专题论文。偶有所论述,也仅就文化史某一方面而言。所以,本人选此题目,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文章共分三部分: 一、武则天文化素养很高的原因 本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武则天文化素养很高的原因。 (一)父母的教育和亲戚的影响。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粗通文墨,很重视对女儿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她的母亲杨氏,博古通今,下笔成文,善于著述,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这对武则天高文化素养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其表舅杨氏道对她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唐宫廷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太宗、高宗二帝的影响。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在太宗后共十二年,虽没有得到帝王宠幸,但作为后共嫔妃却受到了两号的宫廷文化教育,并有较多的机会接触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唐太宗喜学善书,尤其是他那名扬天下的飞白书,对武则天影响很大。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驾崩,武则天随众嫔妃入居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五年(654),高宗把武则天从感业寺重新接入宫中,不久立为皇后。唐高宗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帝。他勤奋好学,喜欢著书,精通音乐,擅长书法,当时武则天甚得帝宠,所以高宗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武则天以深刻的印象。 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加上武则天聪明、勤学,所以成年后的武则天多才多艺,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对当时的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武则天改革科举制度的文化意义 科举制度本身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政治制度。它确立于隋,到武则天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本部分共分为五方面论述。 (一)增加录取人数。根据清人徐松《登科记考》所记,设计出了高祖、太宗、高宗和则天皇后四朝每年各科录取人数表,通过对比,得出武则天在参与执政和完全执政的四十六年间,科举录取人数确实比以前明显增加的结论。 (二)实行糊名考判。为了选拔到有真才实学之人,防止主考官和考生串通作弊,故实行此法。糊名考试对后世影响较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在采用。 (三)变更考试科目重心。唐代考试科目众多,但武则天重点发展进士科,抑制明经科。这与武则天的个人兴趣和政治需要有关。 (四)创立殿试、武举和南选。武则天重视有才之人,为了做到不遗草泽,创立了殿试、武举和南选,多方位、多渠道的选拔人才。 (五)以诗赋取士。这是科举制度史上一个空前的变革。因为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经学取士的传统,直接促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使读诗习文,蔚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甚至连“五尺童子”也以不严文墨为耻。 三、武则天在文学、艺术、著述等方面的贡献 本部分全面论述了武则天在文学、艺术(其中包括书法、建筑和雕刻、乐舞、绘画)著述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武则天在文化史上的贡献,是继承了贞观文化,又加以改革、创新,从而为以后的开元文化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