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批评理论之一。在其理论的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女性理论家,艾莱恩·肖瓦尔特就是其中之一。她以独到的理论建树和成功的实践卓立于世界文学批评家之林。她在“荒原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文中集中阐述了她的“妇女批评”思想,表明了她力图从文化差异批评的角度构建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意旨。她的“妇女批评思想”不仅是对西方早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科学诊断和总结,而且为推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开辟了新的起点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方法的成熟指明了方向。本文旨在通过对艾莱恩·肖瓦尔特将“妇女批评”思想诞生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的分析,突出强调她的这一思想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所产生的“开历史之先河”的突出意义和对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建筑和实践方法上所起到的重大启示作用。本文的分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在60,70年代的实践状况和现实困境,指出这一时期的批评矛头直指男性作家的作品,力图解构这些作品中所塑造的虚假女性形象,从而打破了传统对女性的界定,唤醒了沉睡多年的妇女意识,揭示出了女性形象历来被定格为“天使”和“女巫”的两极发展的根源所在:男权制度,揭露了这一制度在保证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的作用:男性通过灌注着男权思想的文学作品向女性贩卖男强女弱的思想。而且这一传统在男性作家中代代相传,使得作为读者的女性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这种思想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且男性批评家有意排斥女性作家和作品也使的女性文学传统多处断裂,而女性解构的思路也因此而导致了普遍的反理论倾向,阻碍了理论的建设的恶劣影响。针对这一现象,艾莱恩·肖瓦尔特开始了,她的创作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的构想。她首先区分了60、70年代批评实践的基本发展轨迹,并将其分成了两种具有不同指向的批评模式:女权批评和妇女批评。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肖瓦尔特对立足于四种不同理论之上的批评模式的解剖,指出构筑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语言学基石之上的批评理论构想仍深深扎根于男性主流文化意识之中,这不仅大大缩小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索探范围和深度,而且也消融了创建统一理论的基础;通过对文化批评的仔细梳理,总结出了这一批评模式的光明前景;同时,总结了肖瓦尔特妇女批评思想的三方面突出贡献:1.以女性为中心的批评角度打破了男性中心批评的神话,拉开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由男性中心向女性中心转移的序幕。2.突出了重建女性文学史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女性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批被长久埋没的女性作家和作品的出世,为女性美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3.批判了多缘化批评的错误走向,开辟了建设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思路,而且为将种族、阶级、国家、历史等其它文学决定因素引入批评实践铺平了道路。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她的“妇女批评”思想对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意义。中西方虽然在传统文化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历程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她的妇女批评思想仍在如下方面提供了新的视野:1.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高扬女性主体意识,女性性别角色的界定应以社会伦理中的性别角色为基础,对于性别意识,性歧视观念及性压迫的理解应和种族、阶级、时代等其它社会因素及矛盾结合在一起。2.中国文学史中女性作家作品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现象,而高扬女性意识就有必要挖掘、整理长久被遗忘和丢失的女性作家和作品,以此开拓批评史的新视野并调整长期以来男女两性的位置。3.基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理论的深厚底蕴和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理论为代表的西方多种批评理论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能够承担文化批评的使命。4.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双声话语”的批评走向,而我国“天人合一”的文化底基指明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终极指向——人的全面解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