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测验标准化的含义及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

【答案】(1)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评分和分数解释等程序的一致性。

(2)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主要有:

①测验编制过程要标准化。在确定测验祎度、题目编制、题目分析、测验信度和效度分析等方面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

②测验实施过程要标准化。要统一指导语、统一步骤、统一时限,防止噪音和无关人员干扰等。

③测验评分和解释要标准化。评分和解释要制定详细、统一的标准,并据此进行严格的评分和解释。

2. 简述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答案】(1)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

(2)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机体因素两大类:

①外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不同的感觉通道的刺激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b. 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会影响到反应时的长短。

c. 刺激物的复杂程度:刺激物的复杂程度会影响到反应时。

d. 刺激呈现的位置:不同的呈现位置会影响到反应时。

e. 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时间和空间因素的累加会影响到反应时。

f. 其他来自环境和实验仪器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反应时。

②机体因素包括:机体的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的年龄、练习、个体差异等。

3. 试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各自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答案】(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含义

①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是个体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又称为自动记忆。内隐记忆能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其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言语表达。

②外显记忆是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搜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是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影响,又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其形成一般有评估、比较和演绎等认知过程的参与,能对记忆的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言语描述。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的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内隐记忆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是无意识进行的,外显记忆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是有意识进行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息加工水平不影响内隐记忆的效果,但对外显记忆的影响明显。信息加工水平不同即加工的深度不同。一项研宄中,主试先将被试分成四组,被试都看同一张单词表,但分别完成四种不同的实验任务:a. 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不要求记忆;b. 评定对单词的喜爱程度并记忆;c. 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不要求记忆;d. 检索包含某个特定字母的单词并进行记忆。此实验中,有两种加工深度:评定喜好程度的加工深度高,进行字母检索的加工程度低;两种记忆成绩:有记忆任务的为外显记忆,无记忆任务的为内隐记忆。最后分别测定了b 组和d 组的外显记忆成绩,a 组和c 组的内隐记忆成绩。结果发现,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②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一般而言,内隐记忆的消退速度比外显记忆慢。外显记忆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内隐记忆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图尔文等人在一项研宄中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作业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特点进行了对比研宄。词干补笔作业是一种用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在学习阶段要求

,在测验阶段不要求被试回忆刚才学过的项目,而是给出学过被试学习一些项目,如“cognition ”

项目的词干,如“,并要求被试用心里想到的第一词来完成填空,然后观察被试在学习”

阶段获得的信息是否会影响这一作业的成绩。结果发现,在一周之后,被试的再认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而词干补笔的作业成绩前后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表明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③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的成绩随识记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内隐记忆则不受其影响。罗德格研宄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増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利用汉语宇词进行的研宄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中,先让被试学习第一个字表,并作回忆测量。然后让被试看第二个字表,并用这个字表上的字组词。其中要求一组被试在组词时必须利用第一个字表的字;而另一组被试则没有这样的要求,他们只要完成填字组词就可以了。结果发现,无论字表上有多少字,填字组词被试的作业成绩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以第一个字表为线索进行组词的被试作业成绩受到了字表字数的影响。

④感觉通道的改变会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加考比等人在研宄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我国学者同样发现这一现象:在实验中,给被试先后呈现两个字表,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表都以视觉方式呈现,另一种是两个字表分别以听觉和视觉方式呈现。结果发现,

在填字组词测验中,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在不同通道呈现方式时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在线索回忆测验中,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通道变换的影响。

⑤外显记忆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但内隐记忆很少受到影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说明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陈世平和杨治良利用汉字进行的一项实验研宄发现,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进行词对联想学习,同时利用干扰词对该词对进行干扰。之后分别利用线索回忆作业来测量外显记忆的成绩,而利用词对补全作业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4. 心理学家在研宄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时候发现,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具体表现为:大约1岁时,能说出被他人理解的词;2岁末能说出词组;4〜5岁能说出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这表明,儿童在出生后的4〜5年内即获得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试选用两种不同的言语获得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言语获得理论归结起来有三种:

(1)习得(或经验)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强化说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的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斯金纳把言语的发展看成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上的增加。

②模仿说认为,儿童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语言的。

这是由奥尔波特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

根据语言的习得论,在儿童获得语言的初期,强化依随和即时性模仿存在重要的作用。儿童

,父母就最初的几个单词是在对父母或养育者的模仿和不断强化下获得。儿童说出“爸爸、妈妈”

会给予强化,同时父母也会不断给向儿童呈现一些语言,让儿童进行模仿。

(2)先天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倶来的。

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说。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知识)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 )实现的。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