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

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教育是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遗传

遗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①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研宄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

②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睦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对人格的形成有积极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都会对人格造成负面影响。

③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人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④出生顺序。阿德勒特别强调出生顺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他变化因素共同决定的。

⑤独生子女。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由于独生子女的特点,可能独生子女可能在独立性和人际交往上比非独立性子女稍差。

,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

(3)童年期经验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4)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同学、班集体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②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③初中生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

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这种群体具有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初中生亚文化”特征。

(5)社会文化因素

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②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

③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6)自然物理条件

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②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

(7)自我调控系统

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2. 下图是伍德•沃德在一项研究中用的所有刺激,旨在考察6个月大的婴儿能否认识到实验者的伸手动作是指向某一特定客体的(即带有某种意图的动作,而不只是具体时间空间特征的动作)。让婴儿可以看到平台上放置的A 和B 两物体。

步骤一:一人多次反复从右下侧去拿A ,使婴儿观察并习惯。

步骤二:AB 调换位置,仍从相同位置去拿A 。

步骤三:AB 位置不变,但转而选择B 。(图略)

A (球)B (小熊) B (小熊)A (球) B (小熊)A (球)

图一:习惯化刺激 图二:测验刺激 图三:测验刺激

实验结论证明,婴儿对新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程度高于对老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的程度。 依照习惯化一一去习惯化范式,分析该实验的逻辑及其结果的意义。

【说明:用文字取代图画的球和小熊。每个图从右下侧有只手伸过去,去拿A 或B 。选择的物品在图中用红色字体标注。】

【答案】(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刺激,若干次后,婴儿就会不再注意该刺激,或者其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消失,这一现象成为习惯化。如果给予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注意时间又恢复或变长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2)实验逻辑:运用被试内设计,一个自变量是A 球与B 球的位置,一个自变量是拿A 球或者B 球,因变量是儿童对于拿A 球与B 球的注意时间,结果反应拿不同位置的相同的球,儿童

的注视时间变短,拿不同的球,注视时间变长。结果证明了婴幼儿具有超强的反映外界刺激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3. 根据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应如何进行品德培养?

【答案】(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对人的社会行为包括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论。他提出,道德行为形成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强调模仿与观察在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班杜拉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榜样)受到奖惩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作用。即学习者只要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也未进行实际练习,也能形成某些相应的行为。他称这一现象为观察学习,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这种观察学习形成的,提出了“道德观念和行为经过后天的观察学习可以形成和改变”的观点,强调教师言行一致和为学生树立榜样的重要性,强调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他还强调了社会环境中的影视和书刊等传播媒介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班杜拉不赞成道德发展过程分阶段的观点。社会学习论者设计了一系列试验,如攻击性行为的实验、抗拒诱惑的试验、言行一致的试验等。这些实验均以其周密的设计、严格的控制以及与生活情境的接近,而令人信服地充分论证了以上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品德培养的启发

在道德知识方面,需要选择合适的道德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象的形式作为教材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自我评价,领会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发展为观念;在道德情感方面,引导直接的情绪场景体验,也可以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发挥想象能力,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道德行为方面,学习榜样行为,増强道德意志,抗拒诱惑,养成良好的习惯,消除坏习惯。

4. 根据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说明为什么重感冒患者往往会感到食而无味。

【答案】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一般而言,在适当的条件下,不同感觉之间多少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常是:对此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2)味道不完全取决于味觉,也受嗅觉的影响。味觉和嗅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作用。味觉受到食物气味的影响,当感冒时,人们不能感觉到食物的气味,就会食而无味。

5. 简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及对梦的解释。

【答案】(1)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