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主体体验道德教育模式初探

关键词:道德教育 体验 主体

  摘要


[中文摘要]: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教育内容与社会脱节、德育方法简单灌输、社会变革时代的冲击、德育中情感缺失等问题,从而导致实效性差。在德育中能否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促进中学生道德成长十分重要。主体体验道德教育模式正式在国内外道德体验理论基本成熟的条件下,注重实践层面的研究而提出的。
本文就主体体验道德教育模式展开探讨。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体体验道德教育模式概述。首先对文中出现的如主体性、体验、德育模式等相关概念进行厘定。进而从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反思道德教育的现状、对时代发展趋势进行思考,提出了主体体验道德教育模式。
第二部分:主体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从哲学的实践论角度、心理学的情感体验理论、教育学的主体学习理论三个理论维度进行了阐发。
第三部分:主体体验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主体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的框图,论证了主体体验道德教育的参与性、情境性、主体性的三个基本特征,进一步从人本主义心理学、道德认知发展论、建构主义的理解、活动教育理论四个方面分析了主体体验道德教育的德育原理。
第四部分:主体体验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及实施原则。在前面几部分论证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了主体体验内容、目标定位、实施原则,在实施原则的论证中,详细分析了活动性、激励性、“顺性而为” 三大原则。
第五部分:实施途径及策略。在这一部分中,共分六个方面从实践角度进行了佐证。即学科教育中建模孕情,全面实施体验教育;以活动为体验教育载体,在活动中求发展;关注“二种文化”,为学生营造道德体验的氛围;家庭、社会为“两翼”,实施“三结合”一体化教育,延伸道德体验教育;辩证施治,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转差固本;建立道德评估激励机制,保证道德体验教育制度化。
第六部分:主体体验道德教育的意义。笔者从实践观、情感论、道德教育论三个角度阐发了主体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意义,从实际的操作中发现了这一模式的实践意义。
第七部分:实践的思考。主体体验道德教育模式是实践之后的产物,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中模式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它的运行同样依赖于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