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大学护理学院804公共管理专业综合之公共政策导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

【答案】投票悖论又称“孔多塞悖论”,是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投票悖论由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孔多塞提出。他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 , B , C )中进行选择。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 乙:B>C>A; 丙:C>A>B(符号“>”表示“偏好大于”。由于甲、乙都认为B 好于C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 好于C ; 同样乙、丙都认为C 好于A , 社会也应认为C 好于A 。所以社会认为B 好于A 。但是,甲、丙都认为A 好于B ,所以出现矛盾。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卜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2.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即已经在政策上投入的资金、人力制约了决策者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错误政策终结的障碍。政策终结者总是进退维谷,进即追加投资,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退即不追加投资,要面对的是已投入的资金由于政策终结无法收回的结果。

3. 政策指标

【答案】政策指标是指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每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通常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作为衡量政策目标的尺度。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质的指标。量化指标是指用数量或指数表示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指标粗略地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4. 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5. 回归分析

【答案】回归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推断法。依据自变量、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回归分析可分为线性与非线性两类; 线性模型又可依自变量数目的多少,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回归分析中,当研究的因果关系只涉及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时,称为一元回归分析; 当研究的因果关系涉及因变量和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时,称为多元回归分析。此外,回归分析中,又依据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函数表达式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通常线性回归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遇到非线性回归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手段转化为线性回归问题处理。

6. 政策问题

【答案】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主观性、人工性和动态性四个基本特征。

7.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是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控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控可以分为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种。

8. 渐进模式

【答案】渐进模式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政策分析家林德布洛姆提出。这一模式的内容是,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渐进模式的合理之处在于,比较符合政策分析的实际,承认政策制定者缺少时间、信息和其他资源。其缺陷在于,倾向于保守主义,安于现状和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注重目前短期目标,而忽视长远目标; 不适应于政治性和战略性决策。

9. 政策科学运动

【答案】现代政策科学的产生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与它的诞生地—美国特殊的社会发展状况相关。政策科学这一概念首先由拉斯维尔提出,他在《政策科学》一书中,首次对政策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此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策科学运动。

德洛尔是现代政策科学发展上的另一个关键人物。他在1968~1971年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

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在这些著作中,他继承和发展了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理论,对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理论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进一步具体而详尽的论证,使政策科学的“范式”趋于完善,从而形成了拉斯韦尔一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德洛尔将政策的出现看作是一场“科学革命”,认为与传统的常规科学相比,政策科学有一系列的创新。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拉斯韦尔所倡导的政策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政策方向在美国已基本体制化了。每个社会科学学科都建立了特殊的、与政策研究相关的组织,在20世纪后半期,政策科学及政策分析作为一个知识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二、简答题

10.简述预测的过程及程序。

【答案】(1)预测的概念

预测是指对所研究的事件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或推测,即由过去、现在推断未来。政策分析中的预测是指一种法,它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

(2)预测的过程或程序

①预测目标,分析其所处的环境

首先是确定要预测什么的问题。一般而言,政策预测的目标无非有这样几个方面:

a. 现有政策的结果,即估计在没有采取新的行动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变化;

b. 新政策的结果,即估计新政策被采纳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社会变化;

c. 新政策的内容,即估计新政策内容的变化;

d. 政策参与者的行为。

②搜集与整理数据,编制假想脚本

数据的获取是预测的前提,必须对预测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较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充分估计预测对象发展的基础卜,对于预测参数的增长规律作定性研究,并编写出假想脚本。在脚本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因素及其他对象的影响,目的是认识预测过程及其环境。

③选择预测方法,建构预测模型

在掌握充分数据并做出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预测方法选择的重要根据是预测对象、占有资料、准确度要求、顶测费用、顶测者能力和辅助条件以及所预测的事物的过程特点; 同时必须建立预测模型。

④总结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

在预测的这个最后阶段,要以报告的形式将结果提交给决策者或委托人,预测报告的内容涉及预测的结果,预测对象的过去与现在,对预测对象的未来有重要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预测对象及相关因素在预测期限内的发展趋势,取得预测目标的有效途径及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