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834城市学综合基础之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其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小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3)公共政策表现为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2. 公共选择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义称新政治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政治行为与过程的一个跨经济学、政治学的新领域。公共选择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其代表人物包括布坎南、约瑟夫. 阿罗等。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公共选择理论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性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2)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
(3)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
(4)公共选择理论试图从研究官僚和政客的角度上探索政府带来的影响,并且假设这些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私利采取行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增进自己的经济利益(如他们的个人福利)。
(5)公共选择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式(通常是博弈论和决策论)探索政治上的决策进行过程,以此揭露在政府体制下必然出现的效率低下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结论之一是主张在一个民主政体里,由于选民间有着理性的无知现象,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利益最终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公共选择理论因此经常被视为反政府管制的理论。
3. 方案规划
【答案】方案规划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依据政策专家罗伯特. 梅叶的看法,方案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①方案规划是目标导向的; ②方案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方案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方案规划的理性取向; ⑤方案规划的群体取向。
4. 政策监测
【答案】政策监测是指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的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测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测可以分为事前监测、事中监测和事后监测三种。
二、简答题
5. 全面理性模式的要点。
【答案】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丽综合全面的资料作出合理性的决策。
(1)根据林德布洛姆的论述,全面理性模式的要点是:
①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②理性人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日标、价值或要点,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
③他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
④调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
⑤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
⑥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总之,政策分析的全面理性模式主张,为了一个理性的决策,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偏好及其相对权重,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每一个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 必须能够估计每一个政策方案可能得到或者失去的社会价值比例,能够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
(2)全面理性模式的主要难题有:
①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这往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②在政策制定中。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使得决策者犹豫不决;
③要列出所有达成日标之备选方案及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后果,在人类能力有所限制、环境不确定影响及时间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因此,全面理性模式虽然是政策分析的完善境界,但在实际的政策分析中难以做到全面理性的要求。
全面理性模式构成以后的儿乎所有政策分析模式的出发点。可以说,后起的各种政策分析模式是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以及吸取它的某些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 运用政策分析程序,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向市长推荐你所偏好的方案。
【答案】综合政策分析家的观点,政策分析过程大致包括以下步骤:
(1)问题界定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市长和政策分析家面临的问题是对城市中心地区的一块土地采取什么措施,这是问题的浅层次陈述,关键是通过对这块土地的处理能够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此,案例中问题界定转化为通过对土地的处理,实现城市税收的增长和交通状况的改善。
(2)标准设立
本案例中,主要涉及到对土地经济价值的利用和发挥,可以使用成本一收益的方法。即对这块土地的处理的各种方式中,哪种方式付出的成本最小,产生的收益最大; 同时,另一个标准是改善城市的公共交通,方便居民的出行,以增加政策的可接受性。
(3)方案搜寻
案例中对该土地的处理,大致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是建设停车场; 第二种是招标拍卖; 第三种是拖延一段时间再来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4)结果顶测
三种方案都能产生一定的益处。第一种方案建设停车场,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增加城市的停车位; 第二种方案可以获得土地出让的收入,政府操心少,同时地块被写字楼开发商建设成写字楼后,政府可以获得城市财产税的收入; 第三种方案有利于搁置暂时的争议,进行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有利于审慎地作出决策。但这都是预测,最终的结果还得看力案实施后的结果。
(5)方案抉择
作为城市的高级政策分析家,最能体现其政策分析水平的就在于方案抉择。现将三种方案的净收益计算如下:
第一种方案:停车费:7000×7×365=1788.5(万); 零售税:42000×7000×4.5%=13230(万); 成本:建设管理费=7000=800×(980+90)万=9362.5万; 拆迁费:28万,净收益=停车费+零售税-成本=5628(万),同时由于该地块周边是文化、购物和商业区,建设大型的停车场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
第二种方案:土地出让的收入+城市财产税远小于第一种方案,不可取。
第三种方案:拖延时间容易导致问题悬而未决,不利于交通状况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