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民族大学新闻评论及编辑之新闻评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编后

【答案】编后,又称编后小议、编者附记、编辑后记、编余等,是对新闻报道或文章的一点联想和发挥。它用于简要说明编辑部对有关新闻报道或文章的基本态度,目的是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和报道思想,给人以深思的余地。编后的写作要求论题单一,分析扼要,不宜重复新闻中的事实,只要点出思想即可,可拟标题,也可不拟; 可以署名,也可不署。

2. 议题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口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3. 夹叙夹议

【答案】夹叙夹议是指评论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它可以是先举事例,后进行论证,再举实例和议论; 也可以是先论证,后举例说明,接着又议论和举事例。一般稍长一点的评论文章,时常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4. 带音响评论

【答案】带音响评论是指把音响引进广播评论的尝试,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沦形式。有的电台在播出这类评论时,又称“录音评论”、“录音述评”。伴随着事物或事件的音响,往往是事实的组成部分或表现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发挥类似事实的作用,成为评论的“由头”或论据。恰当运用音响,等于给广播评论添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说理手段。

5. 启迪型社论

【答案】启迪型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的任务着重于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开始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

领导方法方面的问题发言,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读者从思想、理论和政策上提高认识,增强党的基本路线觉悟,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具体地说,启迪型社论的论述对象包括两个力一面,一是结合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具体矛盾进行思想疏导,侧重于务虚; 二是实行对具体工作和生产实践的具体指导和启迪,侧重于务实。然而,不论务虚或是务实,都要体现虚与实的统一,思想与业务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6. 论据

【答案】论据是指评论文章中使论点得以成立和促其深入的相关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没有论据的论点,论点一经产生,它就必须以一定论据为前提。一篇评论文章要说服人、引导人,特别是把那些不同意见者拉到自己一边,没有充分的事实和理论,也是不能奏效的。

7. 编者按

【答案】编者按语是指对媒体所发表的新闻报道、文章进行简要的提示、评议、阐述或作补充说明的文字,正式表明编辑部的态度,一般采用于较为郑重场合和必要之处。其显著特点是“立片言以居要”,目的在于画龙点睛,把新闻报道或文章中最精彩的、结沦性的意见点出来,以引起读者注意,提高宣传效果,常常被人们称为阅读报刊的“导游”。

二、简答题

8. 电视评论屏幕文字的作用。

【答案】电视评论的屏幕文字,是指根据节目内容需要,在后期制作时运用电子技术叠加在画面上的文字。标题是屏幕文字的特殊形式。

电视评论屏幕文字具有以下作用:

(1)补充、说明

字幕可以补充、说明画面无法表达的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及身份、事件的起因及结果等等; 也可以以此来消除由于录音效果不好或因口音较重、口齿不清及外语谈话等造成的听知障碍和理解歧义。

(2)提示、强调

可以帮助刚刚打开电视机的观众了解评论的论题和内容,也可以帮助观众理解评论的见解和主旨。同时,由于标题的适时出现和论点的及时标明,评论的层次感和条理性也显得越发清晰,使线性传播的电视评论增添了节奏感,便于在人们的记忆中更长久地留存。

(3)提炼、升华

由于电视评论具有直观性和转瞬即逝的特点,也由于电视受众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比其他媒介更大,在电视评论中打出字幕,用以提炼论点、升华主题显得必不可少。与论述性语言相结合的论点性字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9. 从邹韬奋全集或选集中,选读若干篇小言论,分析其内容和文风的特点。

【答案】邹韬奋重视报刊言论,在主办《生活周刊》到以后的《大众生活》等报刊中,亲自主持报刊的言论工作。他的《小言论》(以后为“社评”)和《读者信箱》对读者的影响十分深远。

(1)邹韬奋的小言论善于抓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说群众想说的话,往往从一件具体事生发,采取谈家常的方式,评论三五百字,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简单干脆、明白晓畅,既生动活泼又有战斗性,很适合群众阅读,被广大读者视为良师益友。

(2)文风“明显畅快”,采用平民式的文字,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短小精悍、亲切感人,对广大读者像老朋友谈心一样,推心置腹、循循善诱。

(3)批驳国民党当局的错误言行和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时,慷慨陈词、锋芒凌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10.请简要回顾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

【答案】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西方殖民国家在我国宣传殖民主义的言论时期

在中国最早的报刊及其评论论坛是由外国殖民主义者直接控制的,旨在传播西方文化,鼓吹殖民政策,宣传中国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道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写给当时英国驻沪领事白利兰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表白: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他认为只要控制了中国“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杂志”,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李氏由此受到英政府的赏识。

然而,当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改良派从他们的外国“先生”那里学会了办报,学会了用报刊言论呼吁变法维新以后,那些洋人“先生”们从此就难以独霸中国报刊及其论坛了。

(2)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言论时期

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是我国宣传变法改良的第一份报纸,也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政论型报纸。该报主编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循环日报》正是为了系统全面地宣传他的政见。该王韬视言论为“载道之器”,“贵乎纪事述情”,不宜墨守成规,对后来的政论文风影响颇深。

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最著名的报纸则是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此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己经发动并迅速推向高潮。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主将之一,其报刊政论感情奔放,笔端酣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时务文体”。

(3)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民主、反对封建的言论时期

由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筹办的《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此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当时正是民族灾难深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危机日益迫近。此报言论旨在兴我中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另一份重要报刊,可算是章士钊任主笔的《苏报》。继《苏报》之后,1905年在日本东京由孙中山创办了同盟会中央机关报《民报》。孙中山亲笔撰写发刊词。该报着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