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救亡日报》

【答案】《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该报后几经停刊、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救亡日报》在名义上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但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该报的宣传报道特点是: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专稿多,特稿多。许多著名人士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邹韬奋、陶行知等都为它写过政论或诗词。抗日战争胜利后,《救亡日报》于1945年10月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同月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2. 复合型传媒人才

【答案】复合型传媒人才,是指不仅在新闻专业技能方面‘专多能,有丰富的经验,还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传输技能; 在知识结构上不仅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融会,而且还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

3.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答案】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4. 南力一网

【答案】南方网于2001年12月13日开通,是依托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新闻出版集团公司等省内新闻、出版、文化、社科单位共同建设的新闻网站,是广东省的新闻门户网站。南方网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华南第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

5. 《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

【答案】1938年6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出版该同盟的中英

文会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该刊的英文版由爱泼斯坦和贝特兰负责编辑,中文版由邹韬奋、金仲华等负责编辑,以宣传团结国际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为办刊宗旨,刊登了宋庆龄写的不少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活动情况,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窗口。

6. 《苏报》

【答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902年后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舆论阵地。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在文中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湘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7. 胡政之

【答案】胡政之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1907年,他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应聘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1916年,安福系财阀王邪隆接办天津《大公报》,胡政之受聘为该报经理兼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棋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

8. 《向导》

【答案】《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7月停刊,共出201期。《向导》是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为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向导》周报不仅在党的新闻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现代中国报刊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9. 王韬

【答案】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1867年,王韬旅英二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从谈》的编撰。1874

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孜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10.《青年实话》

【答案】《青年实话》是大革命失败后,共青团中央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一份报刊,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年7月1日在江西永丰创刊,总编辑部设在江西于都,总发行所设在福建长汀,1934年5月都迁至瑞金。陆定一、魏廷群先后任主编。初为半月刊,后改旬刊、周刊、五日刊,初为32开小册子,后为8开4版。发刊词提出:“力求文字作风的青年化大众化。”红军长征前夕停刊,现在所见最后一期为1934年9月30日出版的第113期。

二、简答题

11.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私营新闻机构的改造。

【答案】建国后不久,党和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机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积极扶助私营新闻机构。1949年11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电报说:“私营报纸及公私合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故应有条件予以扶助。”该电报还明确指示华东局宣传部要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至于私营广播电台,其播出节目则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并须按规定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对于私营新闻机构出现错误的或失实的报道,则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反动宣传报道的私营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

(2)在北平,《世界日报》因刊登国民党中央社的广播新闻被北平市军管会查封与接管。在上海,美商主办的英文《大美晚报》因造谣惑众受到上海市军管会的警告和报馆内工人的反对,于1949年6月下旬自动终刊; 英商主办的英文《字林西报》因采用西方通讯社的电讯而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警告,于1951年3月31日自行终刊。与《大美晚报》、《字林西报》相反,美商主办的英文《密勒氏评论报》对中国人民革命持同情立场,为中国人民所敬重,1953年6月因经济困难而自动停刊。该报主编约翰·威廉·鲍威尔夫妇返美后,遭到美国政府的无端陷害,中国人民还为此发起声援鲍威尔夫妇的活动,向这位坚持正义、坚持真理的美国新闻工作者予以道义上的支持。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营新闻机构自身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首先是在业务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缺乏思想性和群众性,还像在旧社会时登载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