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闻报》
【答案】《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国闻报》在当时的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以通外情为要务”,不惜重金聘请懂得英、法、德、日文字的翻译人员,大量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主要译载西方社会科学论著和外文报刊的新闻与评论,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该报作为日报,重视国内新闻,特别是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大量及时地报道了百日维新。1898年3月,名义上卖给日本人,故能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出版,得以报道戊戌政变的真相,抨击清政府屠杀维新志士的暴行。1899年2月以后,该报真正开始由日本人主办。
2. 王芸生
【答案】王芸生开始为《益世报》写稿。1928年,王芸生担任《商报》总编辑。后被张季鸳发现,请进了《大公报》编辑部,负责编地方版新闻。1931年9月至1934年4月,王芸生完成了《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1935年,王芸生被提拔为《大公报》编辑主任。1936年4月,到上海任《大公报》上海版编辑主任。1938年)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发刊,王芸生任渝馆总编辑,社评委员会主任。1941年9月,张季莺病逝,王芸生就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在《大公报》的工作是辛苦的、勤勉的,在新闻编辑、采访,尤其是新闻评论的写作方面,是有贡献的。
3. 《民立报》
【答案】1910年10月11日,由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于右任出任社长,宋教仁、章士钊、张季莺等报界俊秀任编辑。其志还是宣传三民主义。1911年7月,领导长江流域革命斗争的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民立报》成了这个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它又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自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
4. 《劳动界》
【答案】《劳动界》是中国第一批工人报刊之一,是由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8月15日创办的周刊。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它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还以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为榜样,
鼓动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地位斗争。它报道国际国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信息,促进工人的觉醒。1921年1月,被军阀政府以“煽惑劳动,主张过激”的罪名查禁。它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和下人运动结合,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事下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5. 南力一网
【答案】南方网于2001年12月13日开通,是依托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新闻出版集团公司等省内新闻、出版、文化、社科单位共同建设的新闻网站,是广东省的新闻门户网站。南方网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华南第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
6. 《申报》
【答案】《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因而十分注重办报质量。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了《上海新报》。
《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报之一。“九一八’,、“一·二八”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 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7.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8. 《民国》杂志
【答案】《民国》杂志于1914年5月10日创刊于日本东京,刊期不定,由孙中山等一部分国
民党员创办。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后,该报即转为该党的机关刊物。由居正仟名义上的发行人,胡汉民仟总编辑,参加编撰工作的有朱执信、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邹鲁、田桐、苏曼殊等。该刊的中心内容是反袁,刊载大量文章揭露袁世凯独裁专制、媚外卖国的罪行; 主张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武力讨袁。
9. 徐彬彬
【答案】徐彬彬名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江苏宜兴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初三大名记者”。他在政治上认同改良,与立宪派、共和党关系密切。1916年起,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徐彬彬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掌故,因而他撰写的通讯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深受读者欢迎。另外,他对京剧颇有研究,所撰剧评多有创见。30年代起,徐彬彬长期担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在《凌霄随笔》、《凌霄汉阁笔记》等栏目连载文史短文,介绍我国文物、典章制度和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10.揭帖
【答案】揭帖是使用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二、简答题
11.简述香港在回归之前、回归过渡期以及回归后的新闻政策。
【答案】香港并没有明文的新闻法,其新闻政策由政务司负责制定,政府通过新闻处向媒介发布消息提供服务的方式间接地引导舆论,使政府与传媒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的关系。
(1)回归前,港英政府曾经通过招标发牌经营等措施对传媒业进行总量控制。除香港电台以外,香港的新闻传媒均为私营,依据市场法则自由竞争。建有公开的检查机构,对电台和电视台所播节目进行检查并决定是否进行惩处。早在1987年9月,香港就成立了广播事务管理局,统管无线电视与商营电台的事务。电视台的节目也无须事先送审,广播事务管理局下设投诉委员会,处理市民对电视台的投诉,管理局根据投诉委员会的建议向电视台进行警告或罚款。另外,电台与电视台都有义务在黄金时间播出政府的公共政策。
(2)在香港回归的过渡时期,港英政府修订了《刊物管理综合条例》,撤销了对印刷媒体、采访、报道的各种限制。
(3)香港回归后,特别行政区政府鉴于公众对监管色情刊物的呼吁,于2000年4月,发表了《淫裹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咨询文件。提出多项管制色情物品的新建议。2000年6月,立法会通过了《广播条例草案》,重整了以往的广播电视法规管理模式,将电视机构重新分类,并从技术中立的原则出发,将“发送”和“节目”两者分开管理,并对是否收费及服务区域作出界定。另外,据香港记者协会发表2007年言论自由年报,指出回归以来,香港基本上仍然享有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