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揭帖

【答案】揭帖是使用于明代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经常用以发布声讨明王朝的政治檄文,公布起义军的政策,公布赃官和土豪劣绅名单等,进行瓦解敌人的宣传。

2. 受众的“碎化”

【答案】受众的“碎化”是指资讯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个媒体的“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媒体。碎片化与碎片化倾向伴随的是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但这并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碎片化之下的真正含义,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需求。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受众碎片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①受众碎化是降低媒介受众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之间的重合度的重要力量; ②受众碎化使消费需求变得丰富,从而有利于促进节目产量的增加; ③受众碎化是大势所趋,使数据库营销广受青睐,同时也使广告媒体策划变得更为重要; ④在政策的允许下,承载信息的渠道将需求各异的受众分割成一个个专门市场。

3. 社交网络

【答案】社交网络也称关系网络。社会学中,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换言之,一个社会网络是多个节点(社会行动者)和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通俗地讲,个体的社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与他有各种交往、互动关系的其他个体和他自身构成的一个集合。社会网络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社会交往的质量,微博发生作用的机制,即嵌套性,就是基于节点(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链接。

4. 史量才之死

【答案】史量才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他早年曾任《时报》主笔。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大报。1927年,史量才买下《时

事新报》,1929年又从美国人福开森手中购进《新闻报》大部分股权,从而成为上海报业巨擎0“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政治态度发生很多转变,主持《申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申报》的改革及其对国民党政府的公开批评,遭到了国民党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蒋介石亲自下令,派特务枪杀了史量才。

5. 《益闻录》

【答案】《益闻录》是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办的中文刊物。主编。它以时事新闻为主,每期只有一两篇传教的文章。闻汇报》,每周出两期,1899年第100期起简称《汇报》,1879年3月16日创刊,初为半月刊,后改周刊,李林1898年8月17日与《格致新报》合并,改名《格致益并分别出版每周两期的《时事汇录》和每周一期的《科学杂志》。在政治倾向上。它公开维护法国殖民利益。1912年改出《圣教杂志》。

6. 中央通讯社

【答案】中央通讯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通讯社,简称“中央社’' , 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1944年,中央社随国民党迁至台北。主要业务是向台湾地区及世界各地的新闻机构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向台湾各新闻机构及有关部门供应西方主要通讯社的英文电讯,向台湾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新闻及海外商情等。

7. 六科

【答案】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简称。各科设给事中,直接辅助皇帝处理公务。六科每日派员到会极门领取皇帝批复的章奏,将其中可以发抄的,逐日编辑成册,供各部门抄录,成为邸报的母本。此外,六科还有多方面的工作,如皇帝接见臣僚时记录谕旨,监察六部工作,参与议论朝政、考核官吏等朝廷重大活动,还可以对皇帝批复的章奏提出不同的意见(即“封驳”)。这些都扩大了邸报材料来源。

8. 微内容

【答案】微内容(microcontent )是相对于我们在传统媒介中所熟悉的大制作、重要内容即“巨内容”(macrocontent 而言的。CMSWild 对微内容的最新定义是这样:“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email 的主题,RSS 的内容列表等等。”换言之,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为微内容。微内容一直存在,但互联网时代之前一直作为私内容存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使它进入公共话题空间。

9. 《苏报》

【答案】《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902年后开始转向革命立场,并逐渐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舆论阵地。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在文中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湘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10.《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答案】《中华民国暂行报律》是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于1912年3月2日制定的一个简略的法令。该法令是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与报界进行的约法三章。其具体内容有: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二、简答题

11.简述我国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时教条主义的主要表现。

【答案】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少可供新中国人民新闻事业借鉴的经验。因此,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具有积极的意义,如加深了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等。

但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也出现了教条主义弊病。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纸工作中的主要表现

(1)片面强调不犯错误。

(2)每天一篇社论。在社论写作上,盲目模仿《真理报》,不论有无必要,硬要每天一篇。

(3)业务路子越走越窄。在新闻写作上,学习《真理报》和塔斯社后,新闻越写越枯燥; 标题越做越单调。《真理报》不登广告,于是我们的报纸也不重视广告。

(4)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各报袭用苏联的国际报道方法,不客观、全面地反映国际形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只说好,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只说坏。至于敌人骂我们的东西,一概不让见报。

(5)在广播工作方面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其后果是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受苏联经验的影响,认为广播不宜于进行批评,只能谈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