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一).... 2
2017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二).. 22
2017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三).. 41
2017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四).. 63
2017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703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题库(五).. 86
一、概念题
1. 《湘学新报》
【答案】《湘学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设有掌故学(后改为时务学)、史学、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个固定栏目,每个栏目均由专人编辑,每期装订成册。从第21册起改名为《湘学报》,共出45册,于1898年8月28日停刊。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陈为锰先后担任主编。
2. 《昭文新报》
【答案】《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3. 《报纸条例》
【答案】《报纸条例》是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4月颁布的一部新闻出版法令,该法令集中了日本等国报律的限制性条文,对报纸报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限定,条文l 一分苛刻。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 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 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 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等。其目的在于钳制新闻事业、限制言论出版自由,使袁世凯政府摧残舆论的暴行合法化。
4. “三·一”事件
【答案】“三·一”事件是在港英政府当时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立场下,“左”派报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的结果。1951年12月,香港九龙东头村发生一场大火,使16000多人沦为灾民,因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大火是有目的的纵火案,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也大造反对港英当局的舆论。中共华南分局对此十分支持,决定于1952年3月1日派出慰问团到香港支持灾民的斗争。因此,3月1日这一天,港英政府如临大敌,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命令广东有关部门火速拦截慰问团,不准慰问团去香港; 同时通知《新晚报》立即刊登慰问团不再来香港的消息。但聚集的群众并不知内情,与港英警察发生了大规模冲突,警察开始射击造成多人伤亡,史称“三·一”事件。
5. 《汇报》
【答案】《汇报》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6月16日创刊,创办人容阂。《汇报》鼓吹发展洋务,措辞谨慎,不议论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为维护民族利益,该报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和《字林西报》进行笔战,并在消息和评论中常涉及政事,遭到官府非议,部分股东因此要求退股。同年9月,该报进行改组并改名为《量报》。出版未及一年又因种种困难而再次改组,并更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官府有益而无害,但仍受到官府的限制,勉强维持到1875年年底停刊。从《汇报》一年半的出版历程,可见当时中国人办报之艰难。
6. 网络舆论
【答案】网络舆论是在网络上传播并形成的舆论,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互联网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的传播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传统媒体审慎地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取舍新闻和评论,互联网便成为民意的风向标。“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已经成为党的网络舆论导向。
7. 《布尔塞维克》
【答案】《布尔塞维克》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起初是铅印16开本周刊,曾改出半月刊、32开本月刊,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任主任,后又增加蔡和森、张太雷、毛泽东、周恩来等21人为编委。至1932年7月出版第5卷第1期后停刊。
8. 《海瑞罢官》
【答案】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学习海瑞精神,时代需要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忠臣。6月,明史专家吴晗应胡乔木之约,根据毛泽东的精神为《人民日报》写了《海瑞骂皇帝》一文,发表于6月16日的《读书札记》栏目。庐山会议之后,胡乔木又约吴晗为《人民日报》再写一篇关于海瑞的文章,这便是9月21日发表的《论海瑞》一文。同年北京京剧团请吴晗写一部关于海瑞的戏。吴晗于1960年年底将剧本写成,初名《海瑞》,后接受别人的意见改为《海瑞罢官》,于1961年正式演出。评论工作应当看成是思想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9. 受众的“碎化”
【答案】受众的“碎化”是指资讯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个媒体的“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媒体。碎片化与碎片化倾向伴随的是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但这并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碎片化之下的真正含义,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需求。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
重新找回来。受众碎片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①受众碎化是降低媒介受众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之间的重合度的重要力量; ②受众碎化使消费需求变得丰富,从而有利于促进节目产量的增加; ③受众碎化是大势所趋,使数据库营销广受青睐,同时也使广告媒体策划变得更为重要; ④在政策的允许下,承载信息的渠道将需求各异的受众分割成一个个专门市场。
10.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二、简答题
11.对“天安门事件”的歪由报道说明了什么?
【答案】(1)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举国悲痛,人民群众自发地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而“四人帮”却严密地控制新闻报道,强调“不要突出总理’夕,还把“集中批邓”放在首位。3月25口,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将周恩来总理打成了“走资派”,遭到群众的抗议和警告,以天安门为中心的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和抗议“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活动,声势越来越大,4月5日,群众的悼念与抗议活动被镇压,这就是“天安门事件”。
(2)1976年4月8日,全国新闻媒介报道了“天安门事件”。《人民日报》把矛头指向广大群众和邓小平,称这是“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地制造反革命政治事件”,集中攻击邓小平,在全国造成万炮齐轰邓小平的舆论局面。
(3)对“天安门”事件的歪曲报道,说明“四人帮”操纵新闻宣传,违背党心民心。在“天安门事件”报道后,人民日报社就收到署名“一名现场工人民兵”的信,信封正面写“北京人民日报总编辑收”,背面赫然写的是“请戈培尔编辑收”。信中装着4月8日《人民日报》的一二版,在一版上写着:“令人震惊! 党堕落了! ”“你们演的这场‘国会纵火案’实在不高明”,“从今改为:法西斯党机关报”。这样的批评,在中国党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对于“四人帮”控制舆论的声讨。“四人帮”对新闻宣传的操纵,在全国人民中激起了极大的反感,遭到全党全民的反对,最终会被唾弃。
12.受众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受众,首先是社会一员,他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多数情况下,受传者又是付酬获得媒介即阅听权的,所以他有权利要求媒介提供同其付出的费用相当的信息服务及其他承诺的服务。如果受众是某个集团的成员,而他接触的又是这个集团制作或播出的媒介,他还有权要求该集团提供集团成员接受机关媒介应有的服务。最后,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终端,他还有权要求传播者尽到作为信源的责任,向作为信宿的他提供所承诺的服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