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特立独行一“笠翁”——从短篇小说创作解析李渔的思想文化观念

关键词:李渔短篇小说; 求新求变; 情爱观; 商业伦理; 审美意识

  摘要

摘 要: 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鲜见的众体兼长的作家,虽然他的扬名更多地仰赖于他的戏曲和戏曲理论,然而他在小说方面的匠心独运,也着实让人叹服。李渔在短篇小说创作中不仅关注小说形式的新异,而且也倾注了他对情爱、对女性、对金钱、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关注,折射出他“求新”、“求变”的思想文化观念。 李渔的短篇小说从问世之日起即受到高度关注和肯定,但自清末到20世纪初,却一度受到冷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李渔的短篇小说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然而对李渔其人及其小说的宏观把握略显不够,论述也不到位。本文拟从李渔“求新” 、“求变”的思想文化观念入手,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李渔短篇小说中的情爱观、女性观、商人精神与商业伦理的构建、审美意识等方面作出通贯性的阐释和辨析,力求彰显李渔短篇小说独特新异之处,并为这种新异找到一种一以贯之的思想基础。 全文除了引言外,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李渔的生平,并对李渔短篇小说的内容、影响和研究情况作了交代。 第二章为本文的核心所在,着重叙述李渔短篇小说中反映出来的情爱观及女性观。首先,对明清以来情理观的流变作了简单的勾勒,旨在为李渔的情爱观寻找思想源头,提供理论背景。其次,从李渔情爱小说的表现形式入手,探讨其情爱观。文章指出,李渔在变异思想的指导下,以新奇的表现形式,写出了一个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的爱情故事,其中,“情理兼顾”既是横贯这些小说的内在架构,又集中地体现了李渔的情爱观。最后,对李渔的女性观作了总结:李渔既赞同男女的婚姻自主,却又以“红颜薄命”的古训为说辞,来安顿女子之心,以求得婚姻的稳定;另外,李渔对女性的才能极为重视,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还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李渔对“守节”持一种变通的观念,不仅对男女一视同仁,更重要的是强调女子对“节”不可一味地死守。此外,李渔虽然也叙及南风,但他将男女异性之恋的一些质素移植到同性之恋当中,要求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一样重情意,守贞节。 第三章是对李渔短篇小说中反映出来的商人精神及商业伦理的探讨。对商人的刻画,是李渔短篇小说中的又一重要内容,其中深含着李渔对商人精神的认识及对商业伦理的构建。李渔把儒家的文化观念和政治观念的“仁政” 移用到经商的指导原则上来,指出“孝”可生息,只要以“仁政”的方式经商,便可利息无穷。这样一来,便将儒家的伦理价值转换为一种经济价值,做到财富、道德两兼顾,以期构建起一种理想的商人精神和商业伦理。 第四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入手,阐释了李渔短篇小说中所凸现出来的审美意识。李渔在短篇小说创作和实践过程当中,借鉴戏曲创作中的某些质素,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他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新奇的追求、对小说喜剧特质的把握,都与戏曲有着相通之处。李渔在生活中书生角色的弱化,创作时目光的下移,使他更为贴近读者和民众,虽士林不耻,却妇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