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教育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人假设
【答案】经济人假设是一种人性假设理论,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下点: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称做任务管理。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③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上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2. 学校领导体制
【答案】学校领导体制是指学校内部领导和管理的根本制度。它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及重要制度。中国公立学校的领导体制,一般由国家教育立法或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私人、集体或团体所办学校的领导体制,由办学机构根据不同情况,经主管领导部门批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校领导体制几经变化,高等学校采用过以下几种领导体制:①校(院)长负责制; ②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③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④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分工负责制。普通中小学采用过以上几种领导体制:①校务委员会制; ②校长负责制; ③党支部领导上的校长负责制; ④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⑤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3. 资源
【答案】资源:资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它既包括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包括社会资源如资金、人才、信息等。在诸多资源中,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对管理者来说最为重要。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比较,具有支配性、成长性、自控性、社会性、消耗性的特点。
二、简答题
4.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主要特点。
【答案】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依据196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根本原则设立的。即中央政府一级设国家教育部,地方的省市县乡四级分设教育厅(局)、局(科)、组等专门性的教育行政组织。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受中央统一领导。具体有如下特
点:
(1)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
党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政策的领导,而不是直接行使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
(2)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①从教育行政组织上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一级设国家教育部,地方在省、市、县、乡镇四级分设教育厅、局、科、室(组)等各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
②从教育行政内容上讲,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宏观规划等大政方针均由党中央与国务院制定,由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具体贯彻执行。
③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由国家教育部,中央各有关业务部门及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教育行政机构实行管理。
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即省、市、自治区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由省、市、自治区领导,有关业务部门主管,属中央各部门办的,地方应给予协调和配合。
⑤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地方负责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省、市、县、乡镇四级对基础教育的管理也有具体职能上的分工。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相结合的体制。
5. 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关系及异同是什么?
【答案】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1)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关系
教育计划按照规模可以分为教育规划和教育计划。近年来,在国际上使用的教育计划,主要是指与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密切相连的较长期的、综合的教育计划。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简称教育规划。在教育行政上所讲的教育计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是相对于短期的实施计划而言的。
(2)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异同
①不同点。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这种设想的最大特点是粗略规定各有关发展指标,不具体确定有关的工作步骤和实施措施及具体上作时间表。因此也可以说规划不是严格完整意义上的计划。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②相同点。规划与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相互联系、互相包含的。因此人们并不把它们做严格的区分。我国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教育发展规划等,实际上都不是单纯的计划或规划,而是二者结合的产物。
6. 什么是心理挫折? 造成教师工作中心理挫折的因素有哪些? (讲出4个方面)并就其中一个方面因素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做出简要说明。
【答案】(1)心理挫折的含义
所谓心理挫折就是指个体在致力于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受到干扰或阻力,使需要和动机得不到实现而产生心理上的失意、烦恼、沮丧等消极情绪反应。
(2)造成教师工作中心理挫折的因素
造成教师工作中心理挫折的因素可能有:
①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对社会的认识过分理想化时,一旦见到丑恶现象或不公平的现实,则容易感到失望。
②成就需要强烈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时。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或环境所允许的条件,或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过高造成过重压力时,都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失败感。
③当教师面临多种角色期待,而这些期待之间互相矛盾和冲突时,可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④当教师产生工作中的失落感、疏远感时。如果教师对所在组织和人群缺乏归属感,人际关系不佳,或工作环境恶劣而个人无能为力时,都会产生这种感觉。
(3)例如,当教师所教班级考试成绩较差而教师本人的成就动机又较高时,教师就会产生心理挫折感,这时,教师可能会认为是学生基础差以减轻自责,这就是合理化心理机制; 教师也可能不去想这件事或者认为别的老师也有教的差的聊以自慰,这就是逃避和投射的心理机制。
7. 说明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
【答案】一般情况下,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主要有;
(1)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教育经费提供了可比参数。以2005年为例,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中亚平均为3.2%,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平均为4.7%,北美和西欧平均为5.7%。
(2)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教育财政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用于教育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可分为中央财政预算和地方财政预算。在我国,中央财政预算由财政部提出,国务院审查,全国人大通过。预算是国家财政有计划地筹集和分配资金的主要渠道。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在政府所要兴办的各项事业中的地位。
(3)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生均教育经费表示甸个学生平均拥有的教育经费,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物价指数的差异,相等的生均教育经费并不表示相同的教育条件,因此需将其换算成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以具可比性。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即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8. 教育行政的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利弊是什么?
【答案】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和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指示为准。在教育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的突出代表是法国。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和地方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有完全的独立权力,中央政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