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鲁东大学专业综合之新编教育管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领导力

【答案】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地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的能力。领导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组织的领导力,即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这个层面的领导力涉及组织的文化、战略及执行力等。二是个体领导力,对于学校来讲,就是学校各级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领导力。

2. 教育行政组织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3. 环境

【答案】环境: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一切外部条件。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这个更大系统就是环境,它刘一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环境可以分为两人类:一类是一般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另一类是特殊环境,主要指组织内部环境,或称工作环境。

二、简答题

4. 实施学校计划过程中的控制和协调要求各有哪些?

【答案】(1)控制及其要求

控制是学校管理者为保证实际上作与学校的计划相一致,或为使人们的行为遵循规范,所采取的监督和矫正等管理行为。它的目的是指出偏差,以便纠正错误,并防止重犯。它具有收敛性特征,即引导所有工作纳入规范轨道的功能。

对控制活动的要求如下:

①围绕目标和计划进行;

②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加以保证,明确各部门的和每个人的职责,这是控制得以明确、连续进行的组织基础;

③控制要及时,迅速发现问题并立即加以纠正;

④对待计划要有适度的灵活,内外部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控制的目标和方式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

⑤控制措施要有一定的力度。

(2)协调及其要求

协调是为了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对各项工作及各位人员的活动进行调节,使之同步,互为依托。协调的目的是要减少矛盾,把内耗降到最低的程度。

协调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①全员参与的原则。必须使所有人员都了解学校的目标、计划及与其他人员的工作关系,树立与他人配合工作是自己的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的观念,从而自觉、主动地搞好协调。

②有效沟通的原则。沟通是进行协调的基本手段。有效沟通,一是指要有效能,即能够达到所要达到的目标:二是指有效率,即能够迅速实现协调的目的。

③及时协调的原则。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各项工作会有什么协调关系,并提前拟订方案和措施。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管理者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保持警觉,一旦发现就以适当的方式迅速处理,不要等积累成山再采取行动。

④连续性原则。要追随工作的发展不断协调。

⑤直接接触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在协调各个部门或各个人员的上作关系时,一般情况下应与被防调者直接见面; 二是尽可能使几方被协调者直接见面。

5. 试述教育评价的各个环节及其要求。

【答案】(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系统的、操作化、可测量的评价标准,是目标的具体化。它是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成功的关键。

①制定指标应把握的几点特殊要求

制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除了要遵循教育评价的一般原则之外,还要遵循几点特殊的要求: a. 各项指标要有独立性,其内涵不应与其他指标相互重叠。

b. 各项指标要协调,一方面应能从各个侧面反映目标要求,在主要规定性上完整地表现出评价对象的特征; 另一方面,指标间不应相互矛盾和冲突。

c. 指标应是可测的。指标应尽量使用行为化、操作化的语台,以便采用适当方法获得较为直观、便于处理的信息。

d. 指标应有可行性。指标设定的水平应符合学校的实际,有群众基础,为他们所认同,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于复杂,不便操作。

②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指标体系设计大致分为两步,即分解目标和制定权重。

a. 分解目标是将总目标解析为层次分明、可测量的具体指标条目的过程,这一过程大概要经过以下几步:研究目标结构,将一级目标逐个列出; 将每个一级目标逐层分解,可列为第二级、第三级目标,直至定出可测量、可操作的末级指标; 分解后,再从总体上审查指标是否合理。

b. 制定权重是对各项评价指标根据其在总体指标体系中作用大小而赋予一定的价值,它是以小数值来体现的,在0-'1之间取值,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权重之和为1。权重的分配方式可以有两种:直接分配和分级分配。确定权重的主要方法也有两种:专家会议法和简化特尔裴法。专家会次法是邀请一批专家开会共同讨论指标权数的确定,大家面对面交换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看法;

特尔裴法是专家背对背、以匿名方式展开讨论确定权重的一种方式。

(2)选择恰当手段获得信息

在教育评价中,一般常用的获得评价信息的手段有考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动观察法、问题情景法、个案研究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要严格遵循科学程序进行。

(3)质量信息的分析

在对各项工作的质量和学生的质量进行考核或调查而获得必要的信息之后,就要对所得资料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和评价,寻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结论,作为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学校质量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前后相联系的两种类型:状态分析和因果分析。前者是对质量现有状态的初步分析和判断,带有描述的性质; 后者是对影响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带有推断的性质。

(4)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和建议

质量改进建议应该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人因地制宜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改进期望,所提要求应尽可能与被评价者或部门直接交换意见。

6. 说明教育课程行政的含义。

【答案】课程行政是指教育行政对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审定与管埋。课程行政的主要内容是有关课程的决策者和决策方式,它对学校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教育行政的重要内容。课程行政体制是教育行政体制的一部分,受国家政治体制的制约。根据国家对课程干预的程度,课程行政体制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分权型两种。课程行政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个方面:

(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是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关重要的教育文件和不同层次与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或指令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所设学科、各学科教学时间安排和课程说明等。

(2)教学大纲又称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以纲要的形式,从整体上规定某一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结构、授课时数、教学进度和教学法建议等,是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评估教学质量的基木依据。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木文部分组成。

(3)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不同于教材,但却是教材的主体。国际上对基础教育教科书的行政管理制度一般分为国家制、审定制、选定制和自由制四种。

7. 说明教育经费的涵义及内容。

【答案】教育经费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教育费用,包括国家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事业的资金、各种社会力量和学生家庭及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从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收支计划中的性质划分,通常分为预算内教育经费和预算外教育经费。从教育经费的实际用途划分,通常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木建设费。我国教育经费的内容主要有:

(1)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