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大学1813微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葡萄糖铵盐培养基。

【答案】葡萄糖铵盐培养基是一种组合培养基,常用于鉴别细菌利用铵盐作为唯一氮源并分解葡萄糖的试验。其成分有氯化钠、硫酸镁、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钾、葡萄糖、溴麝香草酚兰和琼脂,其中氯化钠维持均衡的渗透压,硫酸镁是微量元素,磷酸氢二钾是缓冲剂,磷酸二氢铵作为唯一氮源且不需要尼克酸和氨基酸作为生长因子的微生物分解葡萄糖使培养基变酸性,溴麝香草酚兰是指示剂,琼脂是凝固剂。

2. 二倍体。

【答案】二倍体是指含有两套功能相同的染色体的细胞。

3. 闭囊壳。

【答案】闭囊壳是子囊果的一种,为完全封闭式,呈圆球形,是不整囊菌纲,例如部分青霉、曲霉所具有的特征。

4. 菌视紫红质

【答案】菌视紫红质是嗜盐杆菌的细胞膜区域中存在的一种色素蛋白,使细菌细胞膜呈紫色。它与视紫红质一样都含一分子的视黄醛,其化学性质与视紫红质相似。它在有光而微好氧条件下才能产生,在有光存在时,菌视紫红质摆动于两种构象之间,同时穿过细胞膜,向外释放质子,所形成的质子梯度用于驱动A TP 合成。这种依赖光的A TP 合成(光合磷酸化)为细菌在微氧条件下提供了另一条氧化磷酸化途径。

5. 真菌毒素。

【答案】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或饲料里生长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都有害。

二、简答题

6. 比较细菌和酵母菌菌的乙醇发酵。

【答案】(1)二者的主要差别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途径不同。

①酵母菌和某些细菌(胃八叠球菌、肠杆菌)的菌株通过EMP 途径生成丙酮酸;

②而某些细菌(运动发酵单胞菌、厌氧发酵单胞菌)的菌株通过ED 途径生成丙酮酸。(2)丙酮酸之后的途径完全相同。

7. 简述溶源性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答案】(1)溶源性细胞的形成过程:当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 会附着或

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DNA 的复制而复制,噬菌体蛋白质不合成,宿主细胞亦不裂解,形成的细胞(即溶源细胞)继续进行分裂繁殖,偶尔情况下,会以极低频率发生自发裂解或因外界因素诱发而裂解。

(2)溶源性细胞的特点:

①溶源性是可遗传的;

②可低频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

③具有免疫性,即溶源性细菌细胞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同源噬菌体不敏感;

④可以复愈;

⑤可以合成特殊的代谢产物. 如白喉杆菌被P 噬菌体感染以后产牛白喉毒素。

8. 试图示

【答案】(1)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细胞壁的构造如下图:

(2)

(3)不同点:

③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网层厚且层次多,细胞壁中含有含磷壁酸;而细菌细胞壁的机械强度强;细菌细胞壁的机械强度较低。

细菌细胞壁进行革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网层薄,一般为单层,无磷壁酸,但具有外膜。

细菌细胞壁进行革兰氏染色时,能够阻留结晶紫而染成紫色,而细胞壁的构造的相同点:的细胞壁都含有肽聚糖。

兰氏染色时,可经脱色而复染成红色。

9. 简述研究微生物生态规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答案】(1)研究微生物生态规律的理论意义:

①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有利于发掘丰富的菌种资源,推动进化、分类的研究和开发应用; ②研究微生物与他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开发新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和微生态制剂,并为发展混菌发酵、生态农业以及积极防治人和动、植物的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微生物生态规律的实践价值:

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有助于阐明地质演变和生物进化中的许多机制,也可为探矿、冶金、提高土壤肥力、治理环境污染、开发生物能源和促进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的基础。

10.简述免疫反应的三大功能是什么?

【答案】免疫反应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护作用正常情况下,机体能排除和消灭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称抗传染免疫,此时,对机体有利。但异常情况下则对机体有害,如超敏反应。

(2)免疫自身稳定排除自身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无用的细胞,从而保持内环境的恒定。若此功能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病。

(3)免疫监视作用处理在一些物理、化学以及遗传、病毒因素的作用下出现突变的细胞,若此功能不足或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突变细胞的増殖蔓延而形成恶性肿瘤。

11.为何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微生物尤其以病毒作为模式生物?

【答案】这是由微生物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如:

(1)物种和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2)个体的体制极其简单;

(3)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

(4)易于在成分简单的组合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

(5)繁殖速度快;

(6)易于积累不同的中间代谢物或终产物;

(7)菌落形态的可见性与多样性;

(8)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体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

(9)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10)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其相应的病毒;

(11)以及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富有特色的原始性生殖方式。

三、论述题

12.比较线粒体与叶绿体在形态、构造、成分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别。

【答案】(1)形态、构造的差异: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比较大的细胞器,外膜平整,内膜的某些部位向内折叠形成嵴,内膜表面着生着许多A TP 合成酶复合体;叶绿体由3部分组成,包括叶绿体膜、类囊体和基质。叶绿体膜又分为外膜,内膜和类囊体膜,它们将内部空间分隔为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3个彼此独立的区域。

(2)成分的差异:线粒体在内膜上还有4种脂蛋白复合物,它们都是电子链的组成部分。内外膜间的间隙间充满着含各种可溶性酶、底物和辅助因子的液体。由内膜和脊包围的空间即基质,内含三羧酸循环的酶,并含有一套为线粒体所特有的闭环状DNA 链专供线粒体自身所需的蛋白质;叶绿体基质中含有独立的70S 核糖体、双链环状DNA 以及RNA 、淀粉粒和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等蛋白质成分。类囊体是位于基质中由单位膜封闭而成的扁平小囊,数量很多,彼此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