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构式语法中,压制是由于词汇义与语法构式义之间产生冲突而导致的,它是词汇义与构式义相互制约的体现。在分析压制现象过程中,转喻理论对该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解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Ziegeler 1997, Traugott 2003)认为在英语语料中,转喻理论能涵盖压制现象并为之提供理据。基于以上观点,本文旨在研究转喻理论在分析汉语压制现象时的解释力以及转喻和压制在句法-语义上的关系体现。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1).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收集具有句法,语义代表性的语料并按照研究目的进行分类;(2). 通过建立一个连续体的方式用实例阐明压制与转喻之间的关系,该连续体主要是根据汉语语料在语义和句法上的表征来确立的;(3). 根据压制的强度将该连续体分成四部分,其中两端分别为压制现象和常规转喻,整个连续体是一个从压制到常规转喻再到非转喻语言的渐变过程;根据句中名词与谓语的关系,该连续体可以表现为:Ⅰ.无生命名词+有生命动词;Ⅱ.有生命名词间接参与部分+有生命动词;Ⅲ.有生命名词直接参与部分+有生命动词;Ⅳ.部分与整体的常规型转喻。(4). 通过建立一个包含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活跃区域和物性结构理论在内的加强型转喻框架(CMF)对连续体中的四部分进行详细阐述。本文的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 英语中转喻理论对名词压制的解释能有效地指导汉语中的相关研究;(2). 对相同句式的分析中,转喻理论涵盖性广于构式压制。在整个连续体内,汉语中的极端型压制以及普通压制现象都能通过转喻理论得到相应的解释;(3). 综合转喻框架(CMF)扩大了认知转喻的解释面,同时加强了认知转喻对特定句式的解释力。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活跃区域和物性结构理论从语义、认知上深化了转喻理论。本文从转喻的角度对汉语中压制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通过运用加强型转喻框架(CMF)对连续体中所涉及的句式现象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目前对认知转喻的研究,同时也为汉语中的压制现象提供了转喻视角。